综合表现评定”结果产生。
这行冰冷的宋体字,像一盆冰水,浇在电视台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心脏上。
没有量化的KPI,没有公开的打分标准,只有三个模糊到近乎虚无的词:群众基础、业务能力、组织评价。
谁来评?
怎么评?
权重几何?
通通语焉不详。
这看似公平的赛道,却早已被人划定了终点线。
消息灵通的人士早已在茶水间窃窃私语,风向标直指新闻中心的副主任——江曼。
她那句“领导说了,这次要稳”,几乎成了半公开的密语,在空气中发酵出一种令人窒息的优越感。
更嚣张的是,江曼当晚就在自家别墅设下家宴,名义上是亲友小聚,实则是一场提前的庆功宴。
香槟塔高高垒起,映着她志得意满的脸。
她的舅舅,市宣传部的三把手,虽然没有亲自到场,但那瓶价值不菲的签名版茅台,已经说明了一切。
觥筹交错间,“恭喜苏主任高升”的祝酒词此起彼伏,仿佛那个金光闪闪的主持人转正名额,已是她的囊中之物。
而真正的苏霓,那个凭借《焦点追踪》栏目,屡次创下收视奇迹,被观众亲切称为“真相小姐姐”的苏霓,她的名字,甚至没有出现在那份公示于内部系统的初评推荐名单上。
像一滴水悄无声息地汇入大海,连一点涟漪都未曾激起。
“小苏,别犟了。”老同事张卫东把她拉到消防通道,塞给她一支烟,自己点上,愁容满面地吐出一口烟圈,“这年头,不是比谁本事大,是比谁的靠山硬。江曼她舅舅是谁,你不知道吗?胡台长都得给他三分薄面。你现在就是做出花来,人事科的档案也递不上去。”
苏霓没有接烟,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城市的轮廓在暮色中显得有些模糊。
她忽然转过头,目光清亮得像淬了火的刀锋:“卫东哥,如果……我能做出一个让巡视组都点头的节目呢?一个能让他们写进巡视报告里的节目?”
张卫东愣住了,手里的烟灰掉了一截,烫到了手背。
他看着苏霓那张素净却写满倔强的脸,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巡视组?
那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敢拿自己的前途去碰?
当晚,苏霓没有回家。
她召集了自己最信任的团队——摄像师李建军和剪辑师刘晓慧,在空无一人的剪辑室里,只开了一盏台灯。
“我宣布,启动《街巷烟火》试点项目。”苏霓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
李建军和刘晓慧面面相觑,这个项目从未立项,更没有一分钱预算。
“用一周时间,我们拍三段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苏霓的语速加快,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光芒,“菜市场凌晨四点进货的鱼贩,开了十年公交车零事故的老师傅,还有,老城区那个守着一辆小推车卖了三十年糖水的老婆婆。”
她顿了顿,在桌上画下一条线,语气变得无比严肃:“我们定一条铁律:不摆拍,不煽情,不预设台词。只在最后,问他们两个问题——你这辈子,最怕什么?最盼什么?”
李建军的呼吸陡然一滞。
他拍了十几年电视,深知这“三不”原则意味着什么。
这是在挑战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是在用最笨拙、最原始的方式,去触碰最柔软、最真实的人心。
“疯了……苏姐,这要是播不出去,我们……”刘晓慧有些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