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碗饭,我端得堂堂正正!

没有导演,没有机位,只有真相和月光。

试播当天,天意弄人。

省委郑书记亲自率领的巡视组,临时决定改变行程,突击检查电视台基层内容生产和意识形态工作。

会议室里,气氛紧张到极点。

胡志强额头冒汗,按照既定流程,播放着那些歌功颂德、浮华空洞的样片。

郑书记看得面无表情,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就在一个样片播完的间隙,导播间的技术员小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苏霓的铁杆粉丝,不知是紧张还是冲动,竟然鬼使神差地没有切到下一个预定片源,而是直接点开了标记着《街巷烟火》的文件夹。

全场一片哗然,胡志强的脸瞬间白了。

然而,画面已经切了过去。

没有华丽的片头,只有凌晨四点鱼市场嘈杂的人声,公交车引擎的轰鸣,以及老城小巷里悠长的叫卖。

当吴老太太捧着照片,用那平静到令人心碎的声音说出“我想让他修的桥,也记得他这个人”时,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几个年轻的女记者,已经忍不住开始抹眼泪。

郑书记缓缓摘下了眼镜,用手帕用力地擦了擦眼角。

他沉默了足足半分钟,才重新戴上眼镜,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激动:“停一下!就这个片子,倒回去,我再看一遍。”

当片子第二次播放完毕,郑书记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目光如炬地扫视全场:“这才是电视该干的事!这才是我们媒体人的根!我们天天在会上讲‘为人民服务’,可我们有多少年,没有在电视上听见这么真的话了?”

他转向身边的秘书,语气不容置疑:“把这个片子,列入本次巡视成果的重点汇报材料!我要知道,这个节目的主创是谁!这样的同志,为什么不在你们的推荐名单上?”

胡志强的冷汗,唰地一下流了下来。

与此同时,在电视台另一栋楼的技术部里,陆承安面无表情地敲下最后一行代码。

他成功调取了那封匿名举报邮件的后台IP,并顺藤摸瓜,通过网络日志,最终追踪到了打印那张“伪证”截图的路径。

源头,指向了财务室走廊尽头的那台公用打印机——一个江曼的助理几乎每天都要去打印报销单的地方。

陆承安没有声张,他冷静地将所有电子证据和路径图做成了一个加密文件,整理成册。

然后,他从李建军那里要来了吴老太太采访的全部原始录像——那段没有经过任何剪辑,长达四十分钟的素材。

他将这两样东西,一份是揭露阴谋的利刃,一份是承载人心的铁证,一并刻录成光盘,亲手投进了巡视组在电视台设立的专用信访信箱。

会议室的门开了,郑书记在一众领导的簇拥下走了出来,脸色依旧严肃。

在走廊的尽头,他忽然停下脚步,对随行的秘书沉声吩咐道:“立刻联系省档案馆,查一下市电视台去年那份关于媒体融合改革的会议纪要,我要核对原件的签发存档情况。”

秘书微微一愣,但看着书记不容置喙的眼神,立刻点头应是。

一道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指令,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发了出去。

走廊的另一头,苏霓刚刚结束了和团队的碰头会。

她没有去打听会议室里的情况,只是静静地站在窗边,望着远处演播厅顶上那片标志性的、深邃的蓝色灯光。

她的嘴角,终于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这一局,我不争名额。

我争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