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
风暴的中心,声浪工坊的全员大会正在召开。
气氛没有丝毫颓丧,反而燃烧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激昂。
苏霓站在所有人面前,背后是巨大的落地窗,窗外的城市天际线成了她的背景板。
“从今天起,我们实行‘双轨制’战略。”她的声音清亮而坚定,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第一,我将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继续承接并完成与电视台签订的包括《时代脉搏》在内的所有重点项目。我们要用作品的质量,让他们闭嘴。”
台下响起一片用力的点头。
“第二,”苏霓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我们将即刻启动‘声浪传媒有限公司’的注册程序。工坊将整体转为公司化运营,并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在座的每一位核心成员,都将成为公司的原始股东。”
这番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从一个依附于电视台的项目组,到一家拥有独立法人的公司,这是质的飞跃!
苏霓没有给他们太多消化的时间,直接将一份文件投射到大屏幕上——首轮融资计划书。
“曾宪阳先生已经承诺,将东海峰会那笔三百万元的订单作为我们的信用担保,用于向银行申请启动资金贷款。同时,陆承安律师为我们设计了严密的对赌条款,确保在未来引入战略投资时,创始团队的控制权绝不旁落。”
她环视着一张张激动到涨红的脸,一字一顿地说道:“各位,过去我们是在求门缝里透进来的光,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造属于自己的灯塔!”
几乎是同一时间,由赵小芸带队加班加点完成的《时代脉搏》最终剪辑版,在小范围内举行了看片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成片的情感冲击力与叙事结构的精巧,让在场的几位资深评论员和栏目总监看得目瞪口呆,掌声经久不息。
“这是现象级的作品!”一位老评论员激动地站起来,“它的节奏、它的深度,完全是电影纪录片的水准!”
口碑迅速发酵。
短短几天内,好几家兄弟省份的省级卫视竟然破天荒地致电江城电视台,不是为了挖人,而是询问能否对《时代脉搏》的“制作合作模式”进行授权。
消息传到了局务会上,一直欣赏苏霓的副局长黄志远抓住机会,顺势提议:“高书记,事实证明,优秀的制作团队即便在体制外,也能创造巨大的价值。与其让宝贵的制作经验和人才外流,成为别人的业绩,我们不如大胆试点‘项目制外包’,把活水留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
一直沉默不语的高书记,用指节轻轻叩了叩桌面,缓缓开口:“能者多劳,也要让能者多得。这个思路,可以试试。”
制度的堤坝上,出现第一道微小但意义深远的裂痕。
江曼的调岗申请,在这一片纷纷扰扰中,悄无声息地通过了。
她将从炙手可热的主持人岗位,调任清闲但再无前途的资料室,担任副主任。
离职前夜,她在空无一人的更衣室里,遇见了回来取东西的苏霓。
两人之间隔着一排排冰冷的铁皮柜。
“你会回来的。”江曼的声音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察觉的怨气和笃定,“这里才是正统,外面的野路子,走不长久。”
苏霓正在系风衣的扣子,闻言,手上的动作顿也未顿。
她整理好衣领,抬起眼,目光平静如水:“我不回去。我要往前走——而且,我不会是一个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