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完,转身离开。
出门时,她仿佛不经意般,将一枚小小的、刻着篆体“言”字的金属徽章留在了长椅上。
那是电视台主持人的身份象征。
工商登记日,天刚蒙蒙亮。
陆承安开着车,载着苏霓来到市行政服务中心。
传媒类公司的注册审批向来严格。
当窗口的工作人员看到申请表上“声浪传媒有限公司”几个字时,果然面露迟疑:“这类文化传媒企业……上面还没批过几家,流程比较复杂。”
陆承安没有多言,只是将一叠厚厚的文件推了过去。
里面是早已准备好的全套材料:国家最新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依据、对标国内一线城市的行业发展分析、声浪工坊过往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估报告……详尽到无可挑剔。
“我们不是想成为例外,”陆承安微笑着,语气却不容置疑,“我们只是想成为政策落地后的第一批。”
工作人员愣住了,他仔仔细细地翻阅着文件,脸上的表情从迟疑,到惊讶,再到肃然起敬。
半小时后,伴随着打印机轻微的嗡鸣声,一张崭新的营业执照被递了出来。
法定代表人那一栏,清晰地印着两个字:苏霓。
揭牌仪式办得极为低调,只邀请了核心团队和作为特邀嘉宾的曾宪阳。
没有香槟,没有剪彩,甚至没有领导讲话。
苏霓只是默默地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影像。
画面里,是几年前的她,第一次站在补光灯下,紧张到结巴,连一句完整的广告词都念不顺;接着,是她在各个节目里不断磨练、成长的片段;最后,画面定格在东海峰会的舞台上,她在全球媒体和千万观众的注视中,从容不迫,掌控全场。
影像结束,灯光亮起。
所有人的目光最终汇聚在办公室墙上那块刚刚挂上的,崭新的公司铭牌上——“声浪”两个字,笔锋刚劲,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陆承安走到苏霓身边,轻声问:“下一步呢?”
苏霓的目光越过众人,望向窗外远方那片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开发区工地。
她说:“我听说,新区要规划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
她转过头,眼中映着初升的朝阳,亮得惊人。
“我们的楼,也该动工了。”
风从敞开的窗户涌入,吹动了挂在墙角的一面红色司旗,旗帜猎猎作响,那翻飞的褶皱,像极了被她留下的那枚“言”字徽章上,象征着声波的纹路。
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一个新世界的序幕正在拉开。
而在几公里外的电视台大楼内,一张薄薄的、已经被抚平褶皱的辞职报告,正静静躺在钱文彬的办公桌上,等待着被某个好事者拍照上传到内网,从而掀起那场注定要席卷全台的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