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样虽然痛快,却容易被定性为“网络暴力”和“私人恩怨”,许文澜背后强大的资源足以将水搅浑,甚至反咬一口。
她要的,是堂堂正正的、无可辩驳的程序正义。
两天后,一份由陆承安签发的《信息公开申请函》被递交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省电视台。
申请内容简单而刁钻:依据相关规定,请求公开许文澜女士被聘为省级媒体“特约顾问”一职的全部审批流程、资质审核材料以及决策会议纪要。
为何一名长期在境外的归国人员,可以未经任何公示,直接获得如此重要的职位?
这封申请函,如同一根钢针,精准地刺向了体制的神经末梢。
与此同时,最新一期的《南方周刊》刊登了对苏霓的深度专访。
访谈中,苏霓以《破晓者》制片人的身份,大谈“草根叙事的政治正当性”,言辞犀利,观点鲜明。
而在文章的结尾,她不动声色地加上了一句:“这个时代需要真正的建设者,而不是复仇者。我们欢迎游子归来,但也要警惕,有些人回到体制,不是为了建设,而是为了清算。”
这句话,没有指名道姓,却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了许文澜的头顶。
风向,悄然变了。
许文澜感觉到了那股来自四面八方的、看不见的压力。
她一手打造的“改革先锋”人设,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她必须反击,必须重新夺回话语权。
她紧急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媒体通气会,宣布将亲自监制一个名为“青年思想引领工程”的系列专题片,宣称要“用国际化视野,重塑主流话语的专业高度与思想深度”。
发布会现场,闪光灯此起彼伏。
许文澜站在聚光灯下,恢复了往日的优雅与从容,侃侃而谈。
然而,就在记者提问环节,一只手高高举起,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许顾问您好,我是《前沿观察》的记者林涛。”那个年轻的记者眼神锐利如鹰,“最近舆论对您的身份背景有些讨论。请问,您如何看待自己作为赵德海先生亲属这一身份,在您担任省台顾问、推动各项改革的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冲突?”
话音刚落,全场哗然!
这个问题,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层华丽的包装,直抵最核心、最敏感的禁区。
许文澜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血色尽褪,变得惨白。
她攥紧了话筒,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声音尖锐地拔高:“这纯属无稽之谈,是恶意的揣测和诽谤!我的工作只对专业负责!”
她再也无法维持镇定,丢下这句话后,便在保安的簇拥下,以前所未有的狼狈姿态匆匆离场。
当晚,一篇名为《谁在用现代化包装复仇?
——揭秘“改革先锋”许文澜的回归之路》的长文在全网引爆。
文章以冷静而详实的笔触,附上了那张尘封三十多年的签批单高清扫描件、许文澜的出入境记录、其母亲当年的档案照片,甚至还有一段经过技术处理、听不清人声但能辨别出钱文彬与许文澜声音频率的会议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