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面前摊开一叠匿名邮件打印稿,来自全国各地:
“我们按照您手册里写的,在申报材料第13页添加了‘本项目由火星移民局联合支持’的虚假信息,审批科盖章通过了——这算不算默示认可?”
“社区微电影被搁置了三个月,我们故意在备案表上写错导演的出生年份(写成1880年),结果盖章下发了——是不是程序已经成立?”
他嘴角微扬,指尖轻敲桌面。
这些基层创作者,竟真的把他在《非注册制片人法律自救指南》里埋下的“程序倒逼法”玩出了花样。
不是被动等待审批,而是主动设局,迫使体制露出漏洞——一旦对方疏于审查,便可以用逻辑进行反制,主张事实生效。
他调出数据库,开始整理案例。
每一起案例都像一枚子弹,精准地击中行政惰性的软肋。
他准备将它们汇编成一本更系统的《民间制片战术指南》,不署名,只留下方法。
他知道,真正的力量不在法庭,而在无数人手中举起的镜头。
当天深夜,赵小芸在监控后台发现异常流量峰值。
“姐,”她拨通苏霓的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在过去48小时内,《方法论共享池》里的‘舆情发酵模型’被批量下载了372次,IP地址遍布16个省份。奇怪的是……这些账号后续的行为完全不同。有的用它组织宠物殡葬维权,有的拿去进行健身房退费联名,甚至还有小区业主要用它对抗物业涨价。”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然后,苏霓笑了。笑声很轻,却带着锋利的穿透力。
“说明他们真的懂了。”她说,“不是学习我们做什么,而是学习我们怎么思考。”
赵小芸愣住了。
“我们教的从来不是套路,”苏霓的声音低沉下来,“而是思维的扳机。现在,有人扣动了它。”
第二天清晨,声浪传媒内网悄然上线了一款新工具——【行动路径AI生成器】。
用户只需输入议题关键词,系统就会基于历史成功案例库,自动匹配传播节奏、风险节点、突破口选择和舆论锚点,生成一张动态图谱。
第一个试用者是一位乡村教师,议题是“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资源缺失”。
五分钟后,他的屏幕上跳出一份完整的方案,包括媒体投放顺序、政策引用依据、情感叙事结构建议,甚至还有地方政协提案模板。
他盯着看了十分钟,眼眶红了。
而此刻,在某栋老旧居民楼的阁间里,许文澜正凝视着一行代码。
屏幕左下角,一个未命名项目正在编译。
目录名为:无声铃_v0.1。
她敲下最后一行指令,回车。
黑色终端闪过一串绿色字符:
语义分析模块加载完成
历史压制案例匹配引擎启动
匿名上报通道加密层级:三级
她靠向椅背,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轻轻说了句:
“该装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