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她把名字刻进了系统的漏洞里

梧桐叶影在苏霓鞋尖摇晃时,办公室玻璃突然被撞得哐当响。

赵小芸举着份烫金封皮的文件冲进来,马尾辫上的蓝色发圈都歪到耳后:“苏姐!

总局发新规了!“

苏霓转身时,后颈还带着方才晒的暖意。

她接过文件,指甲轻轻划开封口——《广播电视节目备案管理办法》第十一条,黑色铅字在纸页上跳起来:“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调整,应参考第三方评估意见。”条款细则里“专家库组建”“双盲评分”“异议复核”这些词,像极了三个月前声浪传媒内部讨论时,赵小芸在白板上写得歪歪扭扭的重点。

“和咱们的评估委员会模式一模一样!”赵小芸的指尖几乎戳破纸页,“小周刚查过,总局官网公告是今早十点发的,现在台里群都炸了——”

苏霓的拇指停在“第三方”三个字上。

窗外的蝉鸣突然刺耳起来,她想起高书记递文件袋时说的“重点扶持”,想起财务报表上那团烧红的年度盈余。“谁推动的?”她突然开口,赵小芸的话头被截断在喉咙里。

“什么?”

“这条款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苏霓把文件推回桌面,金属镇纸压得纸角卷起,“三个月前总局还说‘民间机构参与不合规’,现在突然采纳。”她抬眼时,目光像手术刀划开迷雾,“去查提案人。”

赵小芸的兴奋褪成严肃,用力点头时发圈啪嗒掉在地上。

她弯腰捡的时候,苏霓已经摸出手机。

陆承安的办公室飘着淡淡的雪松味。

他接电话时正在整理案卷,听到“查新规提案人”,钢笔在案卷上洇出个墨点。“给我两小时。”他摘下金丝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目光沉了沉,“总局文件流转记录在政务内网,需要调阅权限。”

两小时后,苏霓的手机在桌面震动。

陆承安的语音信息里混着打印机的嗡鸣:“提案人是张鸣远。”

张鸣远。

苏霓对着电脑搜索栏输入这三个字,屏幕立刻跳出去年的新闻:《资深评委张鸣远批<破框栏目:过度放大矛盾,煽动阶层对立》。

照片里的老人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目光像淬了冰。

“他上个月在《传媒研究》发了篇长文。”陆承安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背景音是键盘敲击声,“标题叫《从对抗到对话:民间评估机制的制度价值再审视》。”

苏霓点开链接,滚动条拉到末尾——参考文献部分,声浪传媒《第三方节目评估操作手册(试行)》排在第一位。

她忽然笑了,指尖抵着太阳穴:“原来最激烈的反对者,成了最有力的推动者。”

“不止这个。”陆承安的声音低了些,“我调阅了近半年司法建议采纳记录。”打印机开始吐纸,“多地法院在审信息公开案时,频繁引用’影子人事库‘的交叉证据链。”他停顿片刻,“有份中院判决书里写:’被告称无书面记录,但经查同期存在同类事件系统性隐匿,本院不予采信。

’“

苏霓的呼吸顿住。

所谓“影子人事库”,是声浪去年发起的民间影像计划——基层记者用微型摄像机记录的未被官方档案收录的事件,存在加密云盘里。

她想起去年冬天,老张举着摄像机蹲在社区调解室,镜头里调解员把投诉信揉成纸团扔进垃圾桶;想起赵小芸熬夜整理的时间线,用红笔标出的“缺失档案”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