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她还没开口,但风已经变了方向

散会后,苏霓走在走廊,许文澜的信息立刻跳进来:“智言科技刚刚发布‘公民信用记录共建计划’,说是智能亭打卡反馈政策感受,就能加社会信用分。”

苏霓脚步一顿。

“我反向模拟了一百个虚拟用户,连续提交‘我理解政策难处’‘我相信政府会解决’这类话术。”许文澜的文字冷静得像手术刀,“第四天,系统自动推送‘情绪稳定模范市民’电子勋章,并开放社区优先服务权限。”

苏霓冷笑。这不是鼓励表达,是训练顺从。

“你投稿了吗?”

“已匿名发往《财经》内参,标题《驯化的表达:当顺从成为积分》。”

“好。”苏霓回了一个字,嘴角微扬。

风暴即将掀起,而她们只负责点燃引信。

与此同时,赵小芸正在剪辑室做最后调整。

第二集《说话的人》素材沉重却锋利。

那位环卫工母亲蹲在学校门口抄招生政策的样子,孩子攥着旧书包说“我想读书”的眼神,都被她用最克制的镜头留下来。

教育局的人果然来了,以“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为由要求停拍。

她当场打开“蜂巢镜像”APP,上传全部原始素材,生成不可篡改的哈希值存证链。

“根据《公共文化记录保护倡议书》第十一条,涉及公共事务的纪实影像,创作者享有完整权利。”她直视对方,“你们要的不是保护孩子,是掩盖问题。”

对方脸色铁青离去。

当晚,苏霓短信进来:“把孩子说‘我想读书’那段放在开头,不要配乐。”

赵小芸照做。

没有煽情音乐,没有旁白渲染,只有稚嫩的声音在空旷街角响起,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现实的皮肉。

成片一出,业内震动。

几天后,老张接到通知,受邀为新一批基层文化馆员培训新型记录设备使用方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讲台下坐着二十多个年轻人,有男有女,大多神情拘谨。

他调试好投影仪,正准备开始,课间休息铃响了。

一名年轻姑娘站在后排,手捏着笔记本一角,犹豫许久才开口:

“老师……要是领导不让录呢?” 老张的手指在那支老旧录音笔的金属外壳上轻轻摩挲了一下,像抚过一段沉睡的时光。

教室里空调低鸣,窗外梧桐树影斑驳地晃在水泥地上,仿佛时间也迟疑着不敢向前。

“老师……要是领导不让录呢?”

那个声音很轻,却像一根针扎破了某种默契的沉默。

提问的女孩站在后排,二十出头的模样,制服袖口还带着新布料的折痕,眼神闪躲,却又固执地不肯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