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她仍站着后排,但前排的人都在回头看她

她站在窗前,雨水拍打着玻璃,眼神却冷静得可怕。

手指轻敲桌面三下——暗流协议,启动。

数百个本地固话语音信箱被悄然注入加密视频片段。

每通电话结束后,自动播放15秒真实画面:破碎的窗户、哭泣的孩子、一只沾满泥泞的手紧握着半截断裂的手机。

第二天清晨,无数家庭在接完亲人问候后,耳边突然响起这段陌生又真实的录音。

疑惑、震惊、愤怒开始在邻里间蔓延。

舆情,如野火燎原。

与此同时,赵小芸带着团队抵达南梧外围,却被层层交通管制拦住去路。

她没有硬闯,而是拨通了一个许久未联系的中学教师电话。

两小时后,一份名为《暑期社会实践通知》的信息出现在多个班级家长群:“鼓励学生记录‘我家附近的公共设施变化’,优秀作品将推荐至市教育局参评。”

半天之内,上百段视频涌入后台:某个巷口昨夜突然出现的大坑、某户人家墙上醒目的“拆”字、一段模糊却完整记录强拆车驶入的行车记录仪画面……

赵小芸将素材拼接成片,命名为《孩子们的眼睛》,仅向教育系统内部推送,附言简洁有力:

“下一代记得什么,取决于我们现在教他们看什么。”

当晚八点,老张独自坐在客厅的老式电视机前,新闻联播正播报:“各地社会秩序井然,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他盯着屏幕,良久未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窗外雨声渐歇,屋里灯光昏黄。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书柜前,抽出一本泛黄的摄影年鉴,指尖抚过一张三十年前的合影。

然后,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多年未曾联系的号码。

听筒里传来忙音,他又等了几秒,终于接通。

他轻声说:老张的手指在话筒上微微发颤,听筒那端沉默了几秒,才传来一声沙哑的“我在”。

雨后的空气湿冷刺骨,他坐在昏黄的台灯下,像一尊被时间遗忘的雕像。

电话那头是陈国明,他曾任省电视台技术主管,90年代初因坚持播出一段工人维权影像被调离一线,此后二人断了往来,只剩逢年过节一条群发短信。

“你还记得93年纺织厂那盘带子吗?”老张声音低缓,却字字如钉入木,“现在有个新版本,我想让你听听。”

电话那头呼吸一滞。

那是他们这辈子最不敢忘的一夜——三百名女工围在厂门口举着横幅,镜头拍到保卫科打人,陈国明顶着压力把画面剪进晚间新闻。

第二天,带子被收缴,栏目停播三个月,他也从此退出核心岗位。

而今晚,历史重演。

老张没有多言,只将手机贴近音响,按下播放键。

15秒的加密音频流淌而出:玻璃碎裂声、孩子的哭喊、一个粗暴的声音吼着“录像的都给我删了!”背景里还有人在喊“蜂巢已上传”,紧接着是设备被砸的闷响。

听筒那端久久无声。

良久,陈国明才开口,嗓音干涩:“这东西……从哪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