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让权力看得见

苏霓踏上干旱县的土地时,天刚蒙蒙亮。

黄沙在风里打着旋儿,远处干裂的河床像大地撕开的伤口,无声诉说着这里多年来的焦渴。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卡其色风衣,肩上斜挎着一个旧皮包,看起来不像什么电视台王牌主持,倒像个下乡支教的老师。

可没人知道,这个女人手里握着的,是一把能撬动体制惯性的钥匙。

三天前,扎西塘牧场确权案尘埃落定,牧民们围着篝火跳了一整夜的舞。

领导打来电话要她留几天参加总结会,拍几张“成果照”登报宣传。

她笑了笑,没答应。

“庆功是别人的需要,不是我的。”她在心里说。

因为她清楚,真正的变革从不在掌声里诞生——它藏在那些没人看见的角落,在锈迹斑斑的水管滴下的第一滴浑水里,在孩子举起手机那一刻颤巍巍的声音中。

干旱县正在推进“饮水工程公众监督计划”,听起来先进,实则空转。

施工方提交的水质检测报告整齐划一,数据完美得近乎虚假:酸碱度恒定7.2,浊度始终低于0.5NTU,连采样时间都精确到秒。

可偏偏,没有一段现场取样视频。

苏霓没当场质疑。

她知道,在这个地方,直接对抗只会让门关得更紧。

她找到驻村干部,语气轻快:“咱们搞个亲子活动吧?叫‘我家水龙头怎么说’——让孩子当一天质检员,用手机拍自己家接水的过程,再说一句‘今天我来当质检员’。”

干部愣了下:“这……有意义吗?”

“当然有。”苏霓微笑,“小孩子最不会造假。但他们记得哪天妈妈不让喝水,只敢泡茶。”

活动一推,反响出奇热烈。

农村家庭如今也有智能手机,孩子们兴奋地举着设备满村跑。

有的蹲在院子里拧开水龙头,对着镜头大声播报;有的跟着父母去井边打水,一边摇晃绳子一边念日期地点。

三天后,许文澜远程接入系统,筛选出一百三十七条有效视频。

其中十几段画面清晰捕捉到了令人窒息的细节:水管接口处渗出铁锈色液体,村民悄悄换上桶装水却不让孩子声张;一位老人用布条缠住龙头防止漏水,嘴里嘀咕:“这水冲厕所都嫌脏。”

苏霓坐在村委会昏暗的房间里,一帧帧看完。

她的指尖冰凉,心却烧着一团火。

当晚,她将所有视频匿名打包,发送至省水利厅信访邮箱。

附件标题很简单:《孩子们不会造假》。

正文只有一句话:“但他们记得哪天妈妈说‘这水不能喝’。”

第二天清晨,全省水利系统紧急会议临时召开。

该项目被列为专项督查对象,原施工团队接受调查,监理单位启动问责程序。

而此时,苏霓已悄然离开干旱县,乘上了返程的班车。

车窗外,朝阳升起,照亮了贫瘠土地上那一排排新立的输水管线——它们还未通水,但某种更深层的东西,已经开始流动。

与此同时,沿海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