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过老城斑驳的巷口,吹得电线杆上褪色的横幅哗啦作响。
苏霓站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门外,手里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蓝布包,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如水。
她没进去,只是站在门口听了片刻。
里面的声音断断续续传出来:“时间:昨日下午三点;地点:家属区东门……事件:水管爆裂三小时无人修。”
“记录人:王德福,联系电话——暂无。”
“证据形式:手机拍摄视频一段,已上传至蜂巢D5节点。”
苏霓嘴角微动。
他们学会了“五步法”——这是她在一档公益访谈里随口提过的民间取证基本流程:定时间、标地点、说事件、录过程、留凭证。
可现在的问题不是不会录,而是录了没人管。
她推门而入。
屋内七八位退休职工正围坐一圈,纸笔摊开,神情认真得像在备考。
没人注意到她,直到她轻轻把布包放在角落的旧课桌上,发出一声闷响。
“大姐,您也是来学记录的?”一位老太太抬头问。
“路过,听说这儿能学点新东西。”苏霓摘下眼镜擦了擦,声音温和,“我儿子在厂里被拖欠工资半年了,想找人说理,可话还没说完,人家就说‘没证据’。”
老太太叹了口气:“我们以前也这样。现在好了,知道要录像、要存档,还能上传到那个……叫什么来着?”
“蜂巢D5。”有人接话,语气带着点自豪,“全国最大的民间录证平台,听说后台有区块链,删不掉。”
苏霓点点头,没再多言。
她走到黑板前,见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案例格式,唯独角落空着一块。
她拿起粉笔,在那片空白处写下一行字:
你知道“蜂巢D5”是谁建的吗?
底下,她贴了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图案边缘还画了个蜜蜂的简笔画。
没人追问,也没人立刻扫码。
但当她转身离开时,眼角余光瞥见那位念案例的中年男人,已经悄悄掏出手机,对着那张码拍了一张照。
三天后,许文澜坐在办公室盯着后台数据,眉头越皱越紧。
“不对劲。”她对助理说,“中部老工业区,过去七十二小时新增注册用户两千三百余人,活跃峰值集中在凌晨零点到两点——全是倒班工人。”
更让她心跳加速的是,一批原本匿名发布的征地补偿纠纷视频,标题开始统一标注一句话:
“按苏老师讲的格式录。”
许文澜猛地站起身,手指敲在桌面上。
这不是扩散,是觉醒。
那些曾被视作“沉默大多数”的人,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争夺话语权——而苏霓,早已不在台前,却仍是一切风暴的核心。
她当即调出内部风险预警系统,果然捕捉到一份加密转发的会议纪要:某监管部门拟以“信息安全”为由,全面清理非官方背景的录证平台,首当其冲就是蜂巢。
硬扛?等于送上门给人查封。解散?数万底层百姓的信任瞬间崩塌。
许文澜闭眼三秒,睁眼时眸光如刃。
“准备发布《蜂巢镜像自律白皮书》。”她语速极快,“三级审核机制立刻上线,用户信用积分模型今天必须跑通。另外——联系三位退休法官,邀请他们担任独立监察员,待遇从优,但必须公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