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此例可作立法参考

台风“海平”登陆的第三个小时,三省交界处的沿海小城已陷入一片混沌。

狂风撕碎了电线杆,暴雨如注,山洪裹挟着泥石流冲垮了最后一段通向外界的公路。

通讯基站接连失联,整片区域像是被从地图上抹去。

省应急指挥中心大屏闪烁不定,几个关键节点的数据迟迟无法更新——而就在二十分钟前,一份来自某县堤坝下游村落的离线视频,通过加密通道上传至“蜂巢镜像”系统,画面中浑浊的河水正漫过警戒线,村民嘶吼着:“要塌了!快救人啊!”

几乎在同一秒,系统自动触发红色预警。

苏霓站在未挂牌的临时指挥室中央,发丝微乱,眼神却亮得惊人。

她盯着主屏幕上跳动的地理坐标和时间戳校验结果,声音冷静到近乎冷酷:“确认地理标记与卫星云图吻合,时间戳经北斗授时验证无误,内容完整性哈希值匹配。”她顿了顿,按下广播键,“启动一级响应预案,灾情可视化地图同步推送应急管理厅、军区联指、国家气象局。”

“苏姐,这数据……还没走正式通报流程。”技术员迟疑开口。

“等流程走完,人就没了。”苏霓冷笑,指尖划过屏幕,“‘蜂巢’不是官僚系统的附庸,它是灾民最后的声音通道。现在,它说了算。”

话音落下不过两小时,省级指挥部紧急调度武警舟桥部队连夜挺进。

当冲锋舟破浪驶入那个被遗忘的村庄时,堤坝已在十分钟前彻底溃决。

上百名群众靠着提前转移幸免于难。

事后调查证实——这份由村民用老式手机录制、通过离线模式上传的证据,比当地官方上报的时间早了整整六小时。

风暴仍在肆虐,但另一场风暴已然悄然成型。

北京,司法部某会议室,电话铃声刺破凌晨寂静。

陆承安披衣起身,接过内线电话,听筒那头是带着压迫感的质问:“你们那个所谓‘民间应急机制’,凭什么调动国家救援资源?谁给的权限?”

他语气平稳,甚至带点疏离的礼貌:“我没有调动任何资源。我只是引用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二条:社会力量在突发事件中有权参与救援行动,并提供信息支持。”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至于数据有效性,请查阅今年初发布的《公众应急证据采信标准》,主编单位——南方传媒创新实验平台,负责人,苏霓。”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次日清晨,一份法律备忘录随公文流转至国务院法制办。

当晚批注返还,红章赫然盖下:“此例可作立法参考。”

与此同时,许文澜坐在昏暗的机房里,双眼映着满屏跳动的代码流。

她发现了异常——有人试图篡改某重灾区的伤亡统计,将“房屋倒塌37户”悄悄改为“轻微受损”。

IP溯源显示,攻击源竟来自某省级信息中心内部服务器。

她的嘴角微微扬起,没有阻拦,反而在系统底层悄然植入一段“影子日志”程序。

所有删改行为被逐帧记录,加密后同步至分布在五地的区块链节点,不可逆、不可删。

两天后,一个匿名邮件发送至中纪委驻部委纪检组邮箱,附件是一份完整的操作审计包,标题只有四个字:“这不是攻击,是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