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此例可作立法参考

舆论开始发酵。

央视紧急连线苏霓,镜头前的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发尾还滴着雨水——那是她刚从一处临时安置点回来。

主持人问她是否担心“越界”,她直视镜头,一字一句道:“灾难面前,真假比立场更重要。”

这句话被截屏、转发、刷屏。微博热搜榜首挂了整整十二小时。

而在千里之外的受灾边缘山区,赵小芸背着摄像机徒步跋涉了八个小时。

山路泥泞,信号全无,她靠纸质地图和指南针一步步靠近那个尚未通路的小村。

雨终于停了,晨雾弥漫在山谷间。

她穿过一片倒塌的院墙,忽然听见一阵稚嫩的声音——

一个小女孩蹲在废墟旁,举着一部屏幕破裂的旧手机,认真地对着镜头说话:

“2001年7月19日早上六点二十三分,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磹厝村……妈妈说要说清楚,开头要说时间地点……”赵小芸的镜头微微颤抖。

不是因为手酸,而是心颤。

她跪坐在泥水里,雨水顺着发梢滴进衣领,冷得刺骨,可眼眶却滚烫。

眼前这个瘦小的女孩,不过七八岁模样,膝盖上还结着未愈的痂,却像完成一项庄严使命般,一字一顿地对着那部屏幕碎裂的手机报出时间、地点、天气、房屋倒塌情况,甚至记得描述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樟树是否倾倒。

“妈妈说,要让外面的人知道我们在这里。”小女孩抬头,眼睛清澈得不像历经劫难,“老师说了,以后查不到的时候,这个能帮我们。”

赵小芸嗓子里像堵了团棉花。

她没再问下去,只是轻轻按下录制键,将这一幕完整收入画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镜头缓缓扫过废墟——半塌的土屋、被泥石流冲走的猪圈、墙上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的“有人受伤在祠堂”……最后定格在那面湿漉漉的砖墙上,一行粗黑大字赫然入目:

“按苏老师教的说!”

她呼吸一滞。

苏老师?是她吗?

回程路上,赵小芸把视频反复看了三遍。

每一次,心脏都被某种沉静而磅礴的力量击中。

这不是煽情,不是表演,而是一种悄然觉醒的自觉——普通人在灾难中不再只是被动等待救援的受害者,他们开始学会记录、发声、为自己留证。

而这一切的背后,分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黑暗中点亮了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