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不是群众不会说,是我们没教对

对方一怔。

“但我可以牵头起草一份《公众表达能力基线测试标准》,联合司法部、民政部和教育司共同发布。”他语气平稳,“让制度自己长出根来,比强行嫁接更稳。”

挂掉电话,他拨通内线:“苏主任,他们找上门了。”

苏霓正在园区咖啡厅翻阅基层反馈日志,闻言抬眼,唇角微扬:“那就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想到的路。”

与此同时,许文澜盯着监控后台,瞳孔微缩。

她调出一组异常数据流:过去七十二小时,蜂巢镜像——那个由研究中心开源的技术插件——在各地政府网站悄然上线。

江州、榕城、临海……数十个城市的“在线提交”页面下方,悄悄浮现一行灰色提示文字:

建议按时间、地点、当事人、行为、诉求顺序描述事件。

无通知,无文件支撑,全凭技术人员自发集成。

后台显示,该组件一周内被下载一万八千次,活跃调用日均超三千。

她在团队加密群中敲下一句话:

“他们在偷偷嫁接我们的血管。”

几秒后,苏霓回复:

“不制止,也不宣传。让习惯自己蔓延。”

夜幕再次降临,研究中心归于寂静。

赵小芸抱着摄像机走出剪辑室,准备回家。

邮箱提示音突兀响起——一封匿名投稿,标题空白,附件仅一个视频文件。

她犹豫片刻,点开。

画面晃动,灯光昏黄。

一位中年女性面对镜头,双手缓缓抬起,打出第一组手语。

旁边站着个小女孩,约莫十岁,紧贴母亲,随即开口朗读,声音清脆而认真:

“2025年4月3日,上午九点十八分,我在市残联服务大厅提交补助申请……”赵小芸的手指在播放键上停顿了两秒,才按下。

屏幕亮起,画面晃动得厉害,像是用老式DV仓促拍摄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灯光昏黄,照着一张布满皱纹的脸——那是一位中年聋哑妇女,眼神坚定却藏不住疲惫。

她缓缓抬起手,指尖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清晰的弧线,手语沉稳有力。

镜头旁,一个小女孩贴着母亲站立,声音清脆如露珠落地:“2025年4月3日,上午九点十八分,我在市残联服务大厅提交残疾补助申请材料。工作人员收下文件后未出具回执,口头告知‘等通知’,至今已过去十七个工作日仍未答复。依据《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二条,我方诉求为:书面回复处理进度,并明确办理时限。”

每一句话都精准落在“时间、地点、当事人、行为、诉求”五步结构之内,逻辑严密,毫无情绪渲染,却比任何哭诉更令人窒息。

赵小芸屏住呼吸,重播了一遍。

不是感动,是震撼。

这不是模板的机械套用,而是被压迫已久的表达权,在黑暗中终于找到了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