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这不是主持课,是公民启蒙

南疆的清晨,风还带着夜里的凉意,草尖上挂着露水。

太阳刚从山脊线探出头,一群孩子已经排排坐在村小学的土台子上,手里捧着发旧的笔记本,眼睛亮得像天边未散的星。

苏霓站在他们面前,一身洗得泛白的卡其布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一截结实的手腕。

她没拿教案,也没看讲稿,只是轻轻拍了拍手:“昨天我们学了‘五步陈述法’——我是谁、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我要什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牧民大叔说‘他们抢了我的地’,调解员却没法动手?”

一个小男孩举手,声音清脆:“因为不知道是谁、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抢的!”

“很好。”苏霓笑了,眼角漾起细纹,“可问题是——你们发现了吗?大家能背出口诀,但真遇上事,第一反应还是喊‘不公平!’‘欺负人!’”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三十多张脸,“情绪不是错,但光有情绪,解决不了问题。”

她转身走向黑板,写下一行字:语言是工具,不是武器。

“今天不上课。”她说,“我们去牧场。”

一句话激起哗然。

有人迟疑,有人兴奋,更多人面面相觑——这可不是培训班该有的流程。

可苏霓已经迈步出门,脚步干脆利落。

她知道,这些牧民听得懂政策条文,背得出法律条款,但在真实冲突里,他们依旧习惯用吼叫代替表达,用愤怒掩盖无助。

而真正的变革,必须发生在现场。

两小时后,一行人站在夏牧场边缘。

风掠过草浪,远处几只羊正慢悠悠啃食青草。

许文澜远程接入系统,AI语音分析模块已就位。

苏霓突然变了脸色,猛地往前冲几步,指着前方一个并不存在的“界桩”,怒吼:“他们抢了我的地!这是我家祖辈放牧的地方!谁给他们的胆子?!”

她的嗓音撕裂空气,眼神凶狠,整个人像一头被激怒的母狼。

围观牧民愣住了。

这一幕太熟悉——每年草场纠纷,几乎都是这样开头的。

就在这时,所有人的平板同时震动。

许文澜的声音冷静传来:“AI语音分析报告生成完毕——信息缺失率68%,关键要素模糊:无主体身份、无具体时间地点、无行为描述、无明确诉求。系统判定:无法启动调解程序。”

人群安静下来。

苏霓缓缓收回怒容,深吸一口气,重新开口,语调平稳清晰:

“我是阿布都热合曼·买买提,时间是昨天下午四点左右,地点在夏牧场3号围栏西侧,我的邻居加马力·吐尔逊擅自移动界桩,向我方草场内推进约二十米,导致我家三只羔羊误入争端区受伤。我的诉求是:恢复原界桩位置,并由对方出具书面道歉说明。”

说完,她看向众人。

一秒,两秒……寂静如深夜。

终于,一位白胡子老人低声道:“原来……不是不能说清。是我们一直没学会。”

那一刻,有人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有人默默掏出本子记下那五步结构。

一个中年妇女忽然红了眼眶:“去年我和隔壁争水源,要是早知道这样说,怎么会闹到派出所去?”

苏霓没有回应,只是轻轻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