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风没带走的名字,是钉进地里的楔子

话音落下的瞬间,城市记忆研究所仿佛被投入了一场无声的战争。

挂牌仅仅三天,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便席卷而来。

一个名为“城市深观察”的自媒体账号发布了一则视频,标题赫然是《被美化的精神病涂鸦:我们是否在过度解读城市伤痕?

》。

视频以极具煽动性的剪辑手法,将桥洞下那位流浪男子的影像与精神病患的无意识行为并置,刻意模糊了两者界限。

画面中,几位被冠以“心理学专家”头衔的人士言之凿凿,断言“具有系统性思维障碍的脑损伤患者,绝无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专业级绘图”。

视频的核心论点直指研究所的根基——所谓“痕迹叙事”,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浪漫主义骗局,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更是对公众同情心的恶意消费。

视频发布不到一小时,评论区便被潮水般的负面言论淹没。

大量格式统一、措辞激烈的评论以刷屏之势占据前排,熟练地将话题引向“伪科学”“浪费公共资源”“伦理边界”等极具争议性的方向。

水军带起的节奏,成功点燃了普通网民的疑虑与愤怒。

研究所的官方账号瞬间沦陷,谩骂与质疑如雪片般飞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舆论绞杀,研究所内部却异常平静,仿佛风暴中心的一片静谧深海。

许文澜坐在数据分析台前,冷静地调出了那位流浪男子在桥洞下作画的所有原始影像日志。

她将视频帧率调至最高,逐帧分析男子每一次落笔的动作。

她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锁定在男子的手腕上。

视频中,男子每一次划出长直线,手腕都保持着一种几乎不变的微小角度,发力点稳定在小臂肌肉群,而非普通人涂鸦时依赖的手指与手腕的灵活转动。

这是一种典型的、经过长期专业训练才能形成的肌肉记忆。

她启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将男子的动作模型与数据库中数千份职业绘图员的动作数据进行比对,吻合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三。

更惊人的发现来自对墙体本身的微观扫描。

她放大图像,通过光影算法测算油性笔在粗糙墙面上留下的压痕深度。

数据显示,那些关键线条的平均压痕超过了0.38毫米。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远超常人涂鸦时漫不经心的力度,它代表着一种刻骨铭心的决心,一种试图将记忆凿进水泥深处的执拗。

许文澜没有急于公布这些足以一锤定音的证据。

她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数小时后,研究所官网首页悄然上线了一个名为“笔迹溯源”的交互式页面。

页面设计极简,只有一个上传窗口和一行说明:“上传您的任意手写样本,见证笔迹背后的生物力学密码。”这是一种无声的宣战,她要用无可辩驳的科学,邀请所有质疑者亲自下场,感受痕迹的力量。

与此同时,林晚正坐在一堆泛黄的旧档案中。

她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一份来自九十年代省地质勘探大队的员工档案。

这是她连夜动用所有资源,从尘封的档案库深处“请”出来的复印件。

档案的主人,正是那位被污蔑为“疯子”的流浪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