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风没带走的名字,是钉进地里的楔子

档案里,有他当年入职时登记的单位配发绘图工具清单,上面清清楚楚记录着K&E牌绘图鸭嘴笔的编号;有他连续五年的年度技能考核评分表,每一年的“图面规范”和“线条功底”两项都接近满分;最关键的,是一封他当年举报单位领导违规操作的信件原件影印,末尾那个刚劲有力的签名,其笔锋转折间的发力习惯,与桥洞墙壁上的落款如出一辙。

林晚没有直接将这些材料公之于众。

她将最核心的几页资料封入一个牛皮纸袋,亲自驱车送往省地质学会,交给了三位相识多年的退休高级工程师。

她没有透露男子的现状,只请求他们以纯粹的专业眼光,匿名鉴定桥洞图纸与档案笔迹的同源性。

次日清晨,省地质学会官网的首页,一则措辞严谨的声明悄然置顶:“经本会三位资深会员联合鉴定,网络热议之桥洞图纸,其线条走向、比例控制、地质标号使用习惯及局部图例风格,高度符合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地质勘探行业标准作业规范,具备扎实的专业地质人员训练背景。”声明的最后,附上了一句极不寻常、却力重千钧的话:“我们曾因种种原因沉默太久,这一次,不该再让一个失语的人,独自为大地作证。”

赵小芸则选择了另一条战线。

她没有在网络上与那些污名化的言论进行任何辩驳,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矛头从“真假”之争转向了“表达”之困。

她迅速联系了市残疾人联合会与多家神经康复中心,联合发起了一场名为“无声表达周”的公益活动。

活动主场就设在那个风口浪尖的桥洞公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小芸团队用最快的速度搭建起一座临时展台,展出的不是冰冷的数据或激烈的辩词,而是一百余件来自特殊群体的“非语言记录作品”。

有盲人朋友用不同材质的豆子拼贴出的社区触觉地图,有自闭症儿童用纯粹的色彩描绘出的情绪日记,还有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的、不成句但充满情感碎片的便签。

展台中央,是一个名为“共感书写舱”的半封闭装置。

参与者进入后,会被要求蒙上眼睛,在特制的感应板上随意书写或涂画。

舱内的系统会实时捕捉其书写时的压力曲线、速度变化和神经传导延迟,并将其可视化为一幅独特的“情绪波纹图”。

活动当天,超过两千名市民排队体验。

最终生成的数据报告令人震惊:超过三成的参与者,在无意识书写状态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神经波动,这些波动模式与心理创伤、长期压力或潜在的神经系统病变高度相关。

这个结果,无声地揭示出一个庞大的、隐藏在城市喧嚣之下的“沉默创伤群体”。

赵小芸用一场温柔的社会实验,让所有人明白:无法清晰言说,不等于没有记忆和痛苦。

而在更高层面,陆承安的剑锋已然出鞘。

他敏锐地注意到,在最初攻击研究所的言论中,有几个异常活跃的账号,其IP地址与一家大型环保科技企业的公关部门高度关联。

他顺藤摸瓜,通过合法但极其隐蔽的渠道,查到该企业的法务部在视频发布前,曾与那两位所谓的“医学专家”有过私下接触和资金往来。

陆承安没有打草惊蛇。

他一边依法向监管机构申请调取该企业的内部通讯记录,一边以城市记忆研究所法律顾问的身份,向最高人民法院递交了一份长达三十页的《关于非语言证据采信标准的司法建议函》。

在这份函件中,他以桥洞事件为引,系统性地论证了“持续性空间标记行为”作为一种特殊证据形式的合法性与必要性。

他在函件的结尾处写下了一段掷地有声的话:“当个体的传统表达渠道被权力、疾病或暴力系统性地堵塞时,其留存于物理环境中的印记,应被视为对抗遗忘与压迫的最后防线,具有不可剥夺的证据初步资格。”他不仅要赢得这场舆论战,更要借此机会,推动整个国家的司法体系,为所有失语者打开一扇通往正义的窄门。

四个战场,四路齐出,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收紧。

苏霓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前,看着四方汇集而来的信息流,眼神沉静如水。

她知道,单纯的澄清已经无法彻底扭转局势,敌人既然敢动手,背后必然有更深的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