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这个词如同一枚钢钉,狠狠砸进了所有人的心里。
敌人已经察觉到了危险,他们正在疯狂地、不惜一切代价地抹去最后的痕B迹。
与此同时,一场无声的战争在公众领域打响。
艺术家赵小芸策划的“灰烬重生计划”巡回展,在市美术馆低调开幕。
展览的核心,是一排排晶莹剔透的树脂立方体,每一个里面都封装了从不同渠道收集来的、意义非凡的焚烧残留物。
赵小芸将它们命名为——“沉默标本”。
每一个“标本”旁,都有一块电子标签,上面写着:“这曾是一份记录真相的文件,它被烧毁的时间是___。”那道长长的留白,仿佛一个沉默的诘问,邀请每一个观众参与这场对历史的审判。
开幕当天,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身形清瘦的老者驻足许久。
他曾是江城法院的退休法官。
他颤抖着拿起电子笔,在那道留白处,一笔一划,无比坚定地写下了一串数字:“1995.6.17”。
——正是二十多年前,铜岭矿难官方宣布结案的日子。
这一笔,仿佛一道惊雷,在沉寂的人群中炸开。
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前,在不同的“标本”旁,写下自己记忆中或推测出的时间。
一场原本属于艺术的行为,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追问,一场对被遗忘的正义的公开招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风暴的中心,陆承安则选择了从最坚固的壁垒上,找到最刁钻的突破口。
他手持一份打印着最新出台的《城市空气质量监管条例》的文件,走进了市生态环境局。
他没有提矿难,没有提档案,只依法申请对涉事别墅进行环保违规调查,理由是“非法焚烧不明物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安全”。
理由正当,程序合法,新规在前,谁也无法拒绝。
执法人员带着全套设备进入别墅时,主人周副市长表现得“彬彬有礼”,声称只是在壁炉里烧了一些旧报纸和私人信件。
现场确实没能查获任何成形的物证,一切似乎都无懈可击。
然而,执法记录仪的超清镜头,却忠实地拍下了书房壁炉内,那些尚未清理干净的、细如尘埃的焦黑纸屑。
更重要的是,现场空气采样分析仪发出了轻微的警报——烟尘沉积物中,检测到了微量含氯酚类物质。
这种物质,是大量铜版纸或公文专用纸张集中焚烧时才会产生的典型副产品。
物证虽未到手,但一条看不见的锁链,已经悄然扣在了那扇紧闭的书房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