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烧不完的纸,盖不住的井口

所有的线索,所有的证据,所有的情绪,最终都汇流到了苏霓面前。

她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一场规格极高的闭门研讨会在一家不起眼的茶社召开。

受邀者,有德高望重的党史专家、国内顶尖的伦理学者,以及三家主流报刊的负责人。

苏霓从头到尾没有提及“铜岭”二字,也没有出示任何一份实体证据。

她只是按下了播放键。

一段精心合成的音轨在寂静的房间里流淌。

那是由AI深度还原的、二十多年前矿工在井下岩壁上刻字的“沙沙”声;是无数被冒领的养老金汇成的数据洪流发出的“嗡嗡”声;是档案纸张在烈火中挣扎、卷曲、爆裂的“噼啪”声……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没有一句控诉,却比任何语言都更加震撼人心,谱成一曲关于“历史责任的边界”的悲怆交响。

研讨会结束时,窗外已是暮色四合。

一位白发苍所有的人都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一周后,一枚重磅炸弹引爆了江城政坛。

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通报:针对近期群众反映强烈的“铜岭事件后续问题”,已对多名相关领导干部启动谈话提醒程序,相关历史档案正在组织力量进行全面复查。

苏霓收到消息时,正站在一片尘土飞扬的工地上。

这里,将是国内第一座“非语言证据纪念馆”。

她从口袋里掏出那枚在废矿坑中找到的、边缘已经磨损的矿工徽章,轻轻地将其嵌入奠基石上预留的凹槽中。

徽章不大,却像一颗心脏,嵌入了这片土地的胸膛。

身旁的工人师傅探过头来,善意地问:“领导,这奠基石上,要不要把您的名字也刻上?”

苏霓摇了摇头,目光望向远处连绵的群山和那个巨大的废矿坑,轻声说:“不用。有些东西,本来就不该靠名字活着。”

山风掠过,仿佛带来了无数亡魂的低语,最终汇成一句无比清晰的话语,回荡在她的耳边——

我们回来了。

夜幕降临,苏霓回到指挥中心,许文澜递过来一份最新的报告。

关于从排污管道中提取的灰烬纤维溯源,结论已是铁证。

但在报告的末尾,许文澜附上了一句手写的便签,字迹锐利,透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拗。

“苏姐,烟尘只是故事的开始。这条排污管道,比我们想象的,要‘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