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谁在教孩子说真话

校长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现在,我不想再有哪个孩子问我同样的问题时,我还是只能沉默。”

北京,许文澜的办公室里,数据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

她将周茂才的第二节课堂视频进行了完整的语义拆解和语音识别,将学生们的每一个提问都转化成数据标签。

“为什么?”“可是……”“我爸/我妈/我爷爷说……”

这些词语出现的频率,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坐标系。

许文澜以此为基础,迅速开发出一个名为“思维觉醒指数”的大数据模型,用于评估不同地区、不同课堂的批判性思维活跃度。

初步测试结果令人震惊:所有试点了“民间课标”的班级,“为什么”类问题的提及率,比对照组平均高出整整380%!

这份新鲜出炉的报告,连夜被加密发送给了陆承安。

彼时,他正在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立法调研座谈会做最后的准备。

看到这份数据,他眼神一亮,将报告中的核心图表,替换掉了自己PPT里原本的一页。

小主,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林晚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上错综复杂的资金流向图。

她对“时代共识研究院”的追查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这家以“塑造正确历史观”为己任的权威机构,其最大的一笔注资,来自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离岸咨询公司。

而在那家公司的股东名单深处,赫然出现了两个名字——他们分别是教育部两位在职处级干部的直系亲属。

一条完美的证据链形成了。

但林晚没有选择将其公之于众,那只会引发一场无法控制的舆论风暴,甚至可能牵连整个“记忆角”计划。

她将所有证据整理成册,打印封装,然后驱车来到一个老旧的小区。

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接待了她。

他是退休多年的前中纪委巡视组组长。

林晚毕恭毕敬地递上文件袋,只说了一句话:“王老,这里面有些东西,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的记忆,总想替别人做主。”文件袋的封面上,她还附上了一张便签,上面写着:“请查一查,究竟是谁在替我们的下一代,决定他们应该记住什么,又必须忘记什么。”

几天后,立法调研座谈会如期召开。

会场气氛严肃,与会者皆是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和高级官员。

陆承安作为特邀代表,最后一个发言。

他没有慷慨陈词,只是平静地打开了PPT,展示出许文澜制作的那张数据图表。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常常说,要维护社会稳定。但我想提出一个观点:真正的社会稳定,从来不来自于强制的遗忘,而来自于达成和解。而一切和解的前提,是知晓。”

他话锋一转,切到下一页PPT,上面是另一组惊人的数据。

“我们的数据显示,深度参与了‘记忆角’活动、了解了更多教科书以外历史细节的学生,他们对现行制度的认同感,反而比对照组高出了22个百分点。为什么?因为知道来路有多么艰险的人,才更懂得珍惜脚下这条道路的不易。”

会场一片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

陆承安的声音回荡在会议厅:“堵住一条小溪的最好办法,不是筑坝,而是将它汇入更宽广的江河。历史也是如此。”

会议结束后,好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委员主动找到陆承安,向他索要那份“民间课标”的完整合集,低声说道:“这个,值得我们作为内部参考材料,好好研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