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霓回到北京的当晚,胜利的喜悦还未散去,一个紧急电话就打了进来。
是周茂才。
他的声音充满了压抑的怒火:“苏老师,学校……学校刚刚接到了市里的紧急通知,消防大队突击检查,说我们线路老化严重,有重大安全隐患,切断了全校的网络和总电闸,为期三天!可明天……明天就是我的全网公开课直播日!”
这是最拙劣也最直接的报复。
然而,电话这头的苏霓,脸上却没有丝毫愤怒。
她只是异常平静地对电话那头说:“周老师,别慌,按原计划准备。”
挂掉电话,她立刻拨通了许文澜的内线,声音冷静得像一块冰:“文澜,激活B计划。”
“明白。”许文澜的回答干净利落。
第二天,当无数满怀期待的网友点开周茂才的直播间,只看到一片漆黑和“网络故障”的提示时,全网的失望和嘲讽几乎要将这个刚刚燃起的火苗彻底淹没。
然而,就在此时,一个名为《没有网络的一课》的视频,开始在无数个家长群、微信群里,以一种诡异的速度悄然流传。
视频画质粗糙,摇摇晃晃,显然是手机拍摄。
画面里,是东阳七中的那间教室。
窗外夜色深沉,室内没有灯光,只有几十支摇曳的蜡烛,将孩子们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
没有网络,没有投影仪,周茂才站在烛光中,手里拿着一沓学生们连夜手抄的家族故事。
“今天,我们没法直播了。”他平静地说,“但是,课要继续。现在,请第一位同学,上来分享你家的故事。”
一个男孩走上讲台,在烛光下,展开手中的稿纸,用清亮的声音朗读起来。
一个接一个,孩子们轮流上台,讲述着那些或光荣或卑微,或激昂或苦涩的家族记忆。
视频的最后,全班同学站起身,面对着拍摄的手机镜头,齐声说道:“今天我们没法直播”
镜头外,传来压抑不住的、低低的啜泣声。
那是躲在教室后门,用手机进行着这场特殊“直播”的学生家长们。
他们通过许文澜紧急启动的P2P点对点传输技术,将自己手机的流量汇聚成一条绕过校园网关的秘密通道,将这堂烛光下的课,传向了四面八方。
苏霓默默地盯着屏幕上那跳动的烛火,直到视频结束。
她关掉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北京城璀璨的灯火,轻声说道:“你看,火种从来不怕黑暗,它就怕没人点燃。”
这场小小的胜利,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一圈圈扩大。
然而,苏霓知道,真正的风暴,还远未到来。
对方的反击绝不会仅限于此,他们必然会选择一个更宏大、更致命的战场,一次性地将所有“杂音”彻底消灭。
时间悄然流逝,初夏的燥热伴随着一种无形的紧张感,笼罩在全国上空。
数百万家庭的呼吸,仿佛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那一天而屏息。
那是一个决定无数人命运的时刻,也是一场检验整个教育体系成果的终极考验。
空气中,已经能嗅到决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