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沉默的人开始说话

“我们的原则只有一条,”苏霓的声音掷地有声,“非紧急不打扰。低调介入,专业修复,我们要做的是清障,而不是作秀。”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些重见天日的名字上时,基金会的另一位核心成员陆承安,却早已将视线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敏锐地预判到,这次事件将撬动一个巨大的政策窗口。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两天,不眠不休,准备了三套关于档案法修订的预案。

一周后,国务院办公厅紧急召集民政部、国家档案局等相关部门,商议“基层档案安全整改”事宜。

凭借基金会多年积累的声誉和影响力,陆承安作为特邀代表列席。

会议上,各部门都在讨论如何加固库房、更新设备、进行数字化备份。

轮到陆承安发言时,他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各位领导,加固库房、更新设备,这都是亡羊补牢。但我们今天面对的,不仅仅是纸张的安全问题。”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救人,而不仅仅是救纸。”

他抛出了自己的核心建议:建议将“口述补证”正式纳入档案修复的法定程序,让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个体,有机会通过亲人的记忆,重构自己的身份。

一位主管领导皱起了眉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口述历史,主观性太强。万一说的不实呢?这个责任谁来负?”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陆承安。

陆承安迎着质疑的目光,平静而有力地回答:“那就让它经得起质疑,而不是干脆不让说。”

一句话,振聋发聩。

一个月后,国家档案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启动“公民身份记忆修复工程”试点工作,首批五个城市被纳入,并且在文件中明确支持“口述历史 + 物证佐证”的双重认证模式。

发布会当天,苏霓没有出席。

她独自一人走进胡同深处的一家老照相馆。

老板递给她一本积满灰尘的毕业合影册。

她翻到其中一页,指尖轻轻停在一张模糊的孩童面孔上。

那是她童年的邻居,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后来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迫改名换姓,最终消失在人海里。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

是许文澜发来的一张截图,全国“记忆角”动态地图上,闪烁的红点总数已经突破了两千。

截图下面还有一条最新的系统留言:“妈,我现在能用我的真名,填这张政审表了。”

苏霓的指尖在那张模糊的面孔上轻轻抚过,像是在拂去四十年的尘埃。

她低声说,仿佛在对那个消失的玩伴耳语:

“你看,他们都回来了。”

她的目光从照片上移开,望向窗外。

秋日的天空澄澈如洗,台风带来的阴霾早已散尽。

一切似乎都尘埃落定,一场由意外引发的危机,最终导向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陆承安发来的短信,只有一句话。

苏霓点开,脸上的温情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短信上写着:名单要公布了,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