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风往北吹

“嘀”的一声轻响,基金会风险策略总监许文澜的平板电脑上弹出了“烽下”的红色警报。

点开视频,林向东老人那张布满风霜的脸和额角的伤疤,让她眉头紧锁。

她没有沉浸在感伤中,而是立刻调出了H市的城市数据模型。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亮起。

H市,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家曾经辉煌的国有企业。

九十年代的下岗潮如同巨浪,拍碎了无数家庭的安稳。

许文澜的手指在数据流上划过,一条惊心动魄的脉络逐渐清晰:国企改制、档案遗失、身份错位……她迅速构建出一幅风险地图,H市只是冰山一角。

她在地图上标注:“集体性身份断裂”。

“若不介入,未来五年,此类事件将从个体悲剧演变为系统性权利纠纷的休眠火山,随时可能爆发。”她在给基金会负责人苏霓的报告中写下结论,并在通话中冷静地补充:“苏姐,打情感牌是我们的常规操作,但这次不够。要让那些习惯了冰冷数字的决策者们坐下来谈,我们必须跟他们算一笔经济账。”

苏霓看着视频里老人摘下帽子的瞬间,眼眶微红,但许文澜的话让她瞬间冷静下来。

她当机立断:“我同意。小芸,你立刻带队去H市,深入厂区,给我带回来十个,不,二十个‘林向东’的故事。我不要眼泪,我要他们因为名字丢失而遭受的实际经济损失。”

赵小芸,基金会最出色的现场记者,如同一颗精准的子弹,第二天就出现在了H市的钢厂生活区。

一周后,一份份沉甸甸的访谈记录摆在了苏霓面前:有人因为姓名拼音一个字母的差异,养老金被错发到别处,半年没有收入;有人因为档案上的曾用名无法得到官方认定,工龄计算出现偏差,退休金生生少了一大截;更有一位老人的遗孀,因为丈夫的档案姓名与户口本不符,抚恤金申请被驳回了七个月,最终错过了儿子救命的手术时机。

苏霓亲自指导团队,将这些素材剪辑成一部名为《名字后面的日子》的纪录短片。

她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配乐,只有老人们平静而绝望的叙述,和那一沓沓被退回的申请材料。

片子的结尾,定格在那位错过儿子手术的母亲,空洞的眼神之上。

小主,

与此同时,基金会法律顾问陆承安的办公室灯火通明。

他联合了三位国内顶尖的劳动法专家,连夜起草了一份《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遗留人员身份确认的法律指引》建议稿。

稿件的核心观点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指痛点:“历史遗留的身份信息缺失,不应成为剥夺公民既得合法权益的理由。行政部门应主动作为,确立以事实优先为原则的身份认证路径。”

稿件完成,陆承安没有署上基金会的名字,而是通过一位在法工委工作的老友,悄无声息地将这份文件塞进了即将召开的全国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资料包里。

文件上没有抬头,没有落款,只在页脚用一行小字标注:基层实务参考。

几天后,《名字后面的日子》通过几个看似不经意的民间历史博主账号,在网络上悄然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