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热搜,没有推广,但那份压抑在平静叙事之下的巨大悲痛,却精准地击中了每一个观看者的心。
视频下,一条留言被顶得很高:“我曾是当年参与H市国资改制的一名干部。我们以为只是从一个仓库搬几箱文件到另一个仓库,却从没想过,那沉重的档案柜里,压住的是几百个人的一辈子。对不起。”
苏霓知道,时机到了。
她亲自撰写长文《当改革的速度盖过了人的重量》,在基金会公众号上发布。
文章冷静地引用了许文澜团队的数据模型分析,指出在全国范围内,有超过十二万个与H市情况类似的“林向东”,他们是时代的功臣,却成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数据乱码。
文章末尾,没有呼吁捐款,只有一个简洁的二维码——“‘找回我的名字’自助申报小程序”。
这个由基金会技术团队开发的小程序,结合了AI初筛功能,可以帮助老人们整理手头现有的所有证据链,并生成标准化的申报材料。
这篇文章如同一滴滚油落入沸水,瞬间引爆了舆论场。
三天后,H市政府紧急召开专题会议,议题直指档案遗留问题。
电视新闻画面中,市领导表情严肃,宣布即刻启动名为“老城根脉”的专项行动,联合档案局、人社厅、总工会,三方共建临时认证机制,为历史遗留身份问题开设绿色通道。
最让苏霓团队感到意外的是,视频中,一位人社局的副局长在发言时,竟主动提及:“……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可以参考南方某试点城市在处理类似问题时采用的‘双轨验证法’,即官方档案与民间证据链相结合的认证模式……”
陆承安看到新闻时,只是淡淡一笑,深藏功与名。
散会后,许文澜给苏霓发来一张截图,小程序后台的数据一览无余:首日申报量,三千零七十二人。
苏霓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又抬头望向北方那片深邃的夜空。
她仿佛能看到,一股无形的风,正从南方吹起,终于艰难地、却又无可阻挡地翻过了那座横亘在无数老人心头多年的大山。
她轻声说道:“这风,总算翻过了山。”
胜利的喜悦还未完全散去,手机屏幕再次亮起,是赵小芸发来的一条微信。
“苏姐,我刚从H市的安置区回来,路上看到个有点怪的事,先发给你看看。”
紧接着,赵小芸发来了几张照片。
照片拍得很匆忙,有些模糊,内容是几页被揉得皱巴巴的作文本。
苏霓点开大图,看清了作文本上的文字。
她的眉头,在刚刚舒展之后,又一次,缓缓地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