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有没有长辈,因为名字太‘特殊’,年轻时办身份证、找工作遇到过麻烦?”
“你是否听爷爷奶奶讲过,他们年轻时有些话不敢在外面说,只能在家里悄悄说?”
这些问题像一把把温柔的钥匙,悄然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匣子。
回收的匿名问卷堆积如山,初步统计结果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68%的学生对类似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在经济更为发达、思想也曾更为禁锢的南方地区,这个数字飙升到了惊人的81%。
赵小芸没有做任何解读,她将所有原始数据封存,第一时间通过加密渠道,送往一所顶尖大学的社会学研究中心,委托他们进行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分析报告。
公信力,是他们唯一的铠甲。
与此同时,负责《未评分的答案》出版项目的林晚也陷入了困境。
所有合作的出版社都以“选题敏感,需要重新评估”为由,中断了合作。
这本书是“银杏计划”的结晶,凝结了无数孩子和家庭的心血,绝不能就此夭折。
在苏霓“化整为零”的策略指导下,林晚彻底改变了思路。
她不再寻求统一的正式书号和发行渠道,而是将整本书的内容、排版设计、封面模板、打印要求,甚至一份措辞严谨的“非商业用途授权声明”和“防范侵权风险提示”,全部打包成一个“班级自印包”,在基金会的内部渠道免费开放下载。
这个看似无奈的举动,却意外点燃了燎原之火。
短短一周内,全国各地涌现出一百多个下载点。
无数老师、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用学校的打印机,或者众筹去打印店,制作出了一本本略显粗糙但无比珍贵的“班本”。
有的学校甚至举一反三,将其命名为《我们班的记忆课》,变成了校内的特色阅读材料。
小主,
一堵无形的墙,就这样被无数双微小却坚定的手,凿开了无数个洞。
所有的线索,最终汇集到了陆承安这里。
作为团队的“战略家”,他一眼就看穿,那份被泄露的批评文件,在对手看来是致命一击,但在他手中,却是一张绝佳的谈判筹码。
不久后,在一场备受瞩目的法治论坛上,陆承安全程脱稿演讲。
他的题目是《当治理遇见记忆:论制度弹性的重要性》。
演讲中,他一个字都没提那份争议文件,也没提“银杏计划”,更没提基金会受到的压力。
他只是平静地、客观地展示出了一组组来自第三方学术机构的调研数据。
“当我们的数据显示,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认为家庭的、私人的历史记忆非常重要,但学校教育却从未系统性地提及,各位,这背后意味着什么?”他声如洪钟,目光直视台下前排就坐的数位高级别官员。
“它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认知真空。这个真空,我们不去用真实、温情和理性的方式去填补,就必然会被谣言、虚无和偏激所占据。这,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治理问题。”
全场寂静。
演讲结束时,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