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课本缝里的光

这个闭环,让任何“虚构”“杜撰”的指控,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都不堪一击。

与此同时,陆承安,这位总能预见风暴的律所合伙人,已经嗅到了空气中危险的气息。

他清楚,这个计划无异于在现有教育体系的铜墙铁壁上,开凿一个不受控制的窗口。

最直接的罪名,便是“篡改教材”。

他没有等待风险降临,而是主动出击。

联合国内顶尖的出版法专家,一篇题为《论教学辅助材料的表达边界》的学术文章,以惊人的速度发表在最具影响力的法学期刊上。

文章巧妙地援引《着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关于“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的“合理使用”条款,雄辩地论证了“课本补丁计划”作为非营利性、补充性、研究性的教学辅助材料,完全不构成侵权。

这篇论文像一堵无形的法律高墙,提前为计划挡住了最猛烈的炮火。

紧接着,陆承安更是推动律所开通了一条公益法律咨询热线,承诺为任何因此计划而收到警告、受到压力的教师,提供全天候、免费的即时法律支持。

一张无形的巨网,由数据、真相与法律交织而成,悄然铺开。

首批一万套“补丁”样品,没有盛大的发布会,没有媒体通稿,只用最朴素的牛皮纸袋包装,悄无声息地寄往全国一百所主动申请参与“银杏计划”的实验学校。

附言卡上,只有一行字:

“知识不该有边角。”

两周的沉寂,是风暴前最后的宁静。

随后,一段视频引爆了全网。

视频拍摄于一间普通中学的公开课上。

老师提问:“谁能结合课文,谈谈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一片沉默中,一个瘦高的男生举起了手。

他没有背诵课本上的标准答案,而是举起了自己那本贴满了五颜六色贴纸的语文书,像举着一面斑斓的旗帜。

“老师,课本上说的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但我想讲讲我爷爷。为了拿到一张从我们村到城里的户口迁移证,他给人扛了三年水泥,把腰压弯了。这张‘补丁’上说,户口制度的松动,让千万人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我爷爷就是那千万人之一。他不说,这段历史对我来说,就是空白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声音清朗而坚定,每一个字都敲击在所有人的心上。

镜头转向讲台,校长的眉头起初紧紧锁着,脸色铁青。

但当他看到台下,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了自己那本同样贴满“补丁”的书,一本本独一无二、写满了家族故事的“定制教材”时,他眼中的严厉渐渐融化,化为一种深沉的震撼。

良久,他拿起话筒,声音有些沙哑:“下节课,我们不讲课文了。咱们专门聊聊,这些‘边角料’。”

这段最初只有几分钟的视频,被人重新剪辑,并冠以一个石破天惊的标题:《中国孩子正在自己缝合历史》。

一夜之间,播放量冲破两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