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丝毫犹豫,鼠标点击发送。
赵小芸那张模糊却蕴含着惊人力量的照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银杏计划”的核心团队中激起滔天巨浪。
“他们在课本缝里写字,因为课堂不肯开口。”
这句附言,仿佛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不再是关于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追问,而是对整个知识传递体系的无声反抗。
苏霓的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许文澜,这位永远与数据和代码为伴的技术天才,第一次没有先去分析用户画像,而是沉默地将照片放大,盯着那行稚嫩又倔强的字迹——“我家三代人改了四次名字,可考试从来不考这个。”
“我明白了。”许文澜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代码流般的光芒,“这不是需求,这是呐喊。他们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连接自身与宏大叙事的权力。”
她转身冲向自己的工位,键盘敲击声如暴雨般密集。
不到半天,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情感迁移模型赫然成型。
近五年间,社交媒体上数以亿计的碎片信息被抓取、清洗、分析。
模型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令人震撼的曲线:每当“身份证诞生”“户口迁移放开”“高考恢复”等重大政策纪念日来临,网络上关于“课本没讲过的事”的讨论便会如同火山喷发般激增。
这些被官方历史一笔带过,却深刻改变了无数家庭命运的节点,正是集体记忆中最滚烫、最渴望被言说的部分。
“找到了。”许文澜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的兴奋,“这就是缺口。”
苏霓的目光从数据模型移开,落在了团队每个人的脸上。
她没有开会讨论,没有征求意见,而是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下达了指令。
“启动‘课本补丁计划’。”
四个字,掷地有声。
计划的核心简单粗暴:将这些被遗忘的真实历史片段,制成一张张可撕式贴纸,像创可贴一样,让师生们可以自由地粘贴在教材的空白处、段落旁。
每一张“补丁”,都是一段浓缩的个人史诗,一段冰冷政策下的体温。
林晚,团队里的“真相守门人”,立刻接过了内容审核的重任。
她对“真实”的执着近乎偏执。
她斩钉截铁地提出:“每一条补丁,每一段口述,都必须附带原始档案的索引编号或口述史料的ID。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我们说出的每个字,都必须能追溯到源头,坚硬如铁。”
不仅如此,她还增加了一个天才般的设计。
在每张贴纸的背面,都印上了一个微小的二维码。
手机扫描,链接将直接跳转到国家级或省级档案馆的官方关联页面。
一张小小的贴纸,一端是鲜活滚烫的民间记忆,另一端是庄严肃穆的制度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