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苏霓的指令却如一盆冷水,浇在众人滚烫的心头。
“命令:公关部、市场部暂停所有对外宣传动作,不要回应任何关于‘补访’或‘贴纸’的问询。我们不主动参与这场口水战。”
在众人不解的眼神中,苏霓敲下回车键,将一份文件投到大屏幕上,标题赫然是——“影子教案计划”。
“既然他们想用‘规范’来扼杀‘真实’,那我们就用更专业的‘规范’,为‘真实’建立一座地下兵工厂。”苏霓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许文澜,立刻启动B计划。联系我们之前筛选出的那一百名遍布全国的一线教师,告诉他们,‘播种’的时候到了。我们要收集他们自发编写的所有‘非正式历史模块’教学设计。”
命令一下,整个团队如同一部精密的战争机器,瞬间高速运转起来。
在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里,一份份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子教案如雪片般汇入星尘科技的加密服务器。
这些教案的主题五花八门,却无一不指向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从户籍制度的变迁史,到第一代身份证的诞生;从粮票、布票的退出,到“暂住证”背后的血泪与希望……每一份教案,都凝聚着一位普通教师对“人”的关怀,是对僵化历史的一次勇敢突围。
苏霓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亲自审阅每一份教案。
她最终筛选出普适性最强、逻辑最严密的十二套,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
她甚至亲手为每一套“影子教案”制作了一份详尽的映射关系表,清晰地标注出其中每一个知识点,分别对应现行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哪一章节、哪一要求。
她要证明,这些补充内容非但不是对现有体系的破坏,反而是最有力、最生动的补充和深化。
“林晚,”苏霓将整理好的文件交给她,“联络我们原定试点学校里的那五所民办校。记住,以‘教学资源共建’的名义,将这批教案秘密分发下去。明确要求,仅用于内部教学研讨,绝不可公开授课或对外宣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晚接过那沉甸甸的硬盘,重重点头。
她明白,这是在雷区里埋设友军的信标。
苏霓补充了最后一句,请参与教研的老师,务必手写反馈意见和教学心得。
三个月后,我们要统一回收。”
此举一石二鸟。
既完美规避了官方审查的风险,又能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下,形成一个反馈、修正、再优化的闭环验证,为日后的全面推广积累最宝贵的实证数据。
与此同时,远在京城的陆承安,也打出了他手中的牌。
他早已预判到,教育部门的上层必然会举起“规范管理”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大旗,试图将这场由下而上的创新彻底压制。
想要对抗这种来自体系顶层的压力,就必须找到体系内更有分量的声音。
陆承安通过自己的人脉,联络了三位早已退休、但声望极高的教育界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