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京城的霓虹灯穿不透国家社会治理创新基金会办公室厚重的窗帘。
许文澜指尖下的键盘敲击声,是这片寂静中唯一清晰的节拍。
她的目光死死盯在屏幕上,像一头嗅到血腥味的猎豹。
那串数字,98.6%,像一根烧红的钢针,狠狠刺入她的瞳孔。
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中期汇报前夕的最后一次数据核查。
作为苏霓团队的核心数据分析师,许文澜对数字的敏感度近乎偏执。
全国“身份修复计划”试点单位的数据如涓涓细流汇入她面前的数据库,平均完成率都在15%到30%之间艰难爬升,唯独那个直辖市,像打了激素一样,冲到了一个不可能的高度。
98.6%!这不仅是优秀,这是神迹。
许文澜的呼吸一滞,心头警铃大作。
她没有立刻上报,而是深吸一口气,指尖翻飞,调出了该市最原始的、未经任何修饰的日志记录。
一行行代码,一串串字段,在她眼前飞速掠过。
对比,筛选,验证……半小时后,她后背已是一片冰凉。
真相赤裸而荒诞。
那个直辖市的档案局,竟将所有前来咨询、接待登记的人数,全部计入了“身份修复成功”的案例库。
他们用“咨询接待量”偷换了“成功案例数”的概念,炮制出了一份足以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完美”成绩单。
这是一个足以引发问责风暴的重大统计失误,甚至可以说是公然的弄虚作假。
许文澜的手悬在“上报异常”的按钮上,却迟迟没有按下。
她脑海里浮现出苏霓那双永远冷静沉着的眼睛。
如果是苏霓,她会怎么做?
直接捅破这层窗户纸,换来一场官场地震,然后呢?
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
她咬了咬牙,将错误数据完整备份,随后双手在键盘上化作残影。
几分钟后,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躺在了她的桌面上:一份是剔除水分后,真实得有些残酷的全国进度图;另一份,则是保留了那座“灯塔”的辉煌幻象。
当苏霓看到这两份报告时,办公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她没有丝毫惊讶,反而唇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她盯着那份美轮美奂的假报告,眼中闪烁着猎手般的光芒。
“文澜,你做得很好。”她轻声说,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许文澜瞬间明白了苏霓的意图,心脏不由自主地狂跳起来。
这太冒险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那种级别的汇报会上,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可能断送整个项目的前程。
苏霓看穿了她的紧张,递给她一杯温水。
“别怕。有时候,让所有人看到他们最想看到的东西,再亲手打碎它,远比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不行’要有效得多。”
汇报会当天,气氛庄重而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