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敏锐地预判到,在“完成率”的压力下,地方很可能会将复杂的口述史采集,简化为最粗暴的“拍照上传任务”。
届时,系统里堆满的将是一堆堆看似完整、实则毫无真实性保障的“数据垃圾”。
为此,他设计了一套近乎苛刻的“双盲校验机制”。
每一份新录入的口述档案,系统会自动抽取核心语义,推送给另一座城市的匿名志愿者进行二次核验,比对陈述的逻辑一致性。
更关键的是,每一份档案从创建开始,就会被写入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打上唯一的时间戳。
“各位,欢迎参加我们的实操演练。”陆承安站在当地档案馆的机房里,面对着一群略带疑惑的负责人。
他亲自带队,现场展示了系统的操作流程。
在最后的模拟认证环节,他故意上传了两份由演员录制的、关于同一事件但关键细节相互矛盾的陈述。
不到三十秒,刺耳的警报声响彻整个机房!
大屏幕上,一个鲜红的警告框弹出,精准地指出了两份档案在时间、地点上的逻辑冲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系统判定,该事件真实性存疑,已自动锁定,并向三级审核员推送预警。”陆承安平静地解释道。
当地负责人脸上的表情从错愕变为震惊,他凑近屏幕,喃喃自语:“原来……原来还能这么查?”这一刻,他才真正理解,这套系统要的不是简单的录入,而是一个无法被轻易糊弄的真相闭环。
然而,总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