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日的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温和地洒在明德中学校园里。
苏霓站在礼堂侧门,身上那件剪裁得体的米色风衣,让她在喧闹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沉静。
演讲刚刚结束,掌声的余温还未散尽,闪光灯就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疯狂地朝她涌来。
“苏霓老师,请问您对当代青少年的历史观有什么看法?”
“记忆传承基金会下一步有什么新动向吗?”
她微微颔首,用一句“谢谢大家,今天的主角是孩子们”便礼貌地穿过了人墙。
助理替她挡开最后几个不依不饶的记者,低声问:“车已经备好了,现在回基金会吗?”
苏霓摇了摇头,目光投向教学楼后方那片新辟的绿地。
“我去那边走走。”
那里,一棵新栽的银杏树在秋风中舒展着金黄的扇叶,像一只展开翅膀的蝴蝶。
树下,几个穿着校服的学生正围坐一圈,脑袋凑在一起,手里捧着几份纸页泛黄、散发着油墨味的册子。
封面上,是用稚嫩却有力的字体手写的几个大字——《我们班的历史课本》。
“……所以说,暂住证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形的隔离,它把人分成了‘本地人’和‘外地人’,我爸当年就是因为这个,差点没法在城里站住脚。”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言辞激烈,手指在册子上用力戳点。
另一个女生反驳道:“但你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看啊!那时候城市资源紧张,是为了管理需要才……”
争论声不大,却像一颗颗精准投掷的石子,在苏霓平静的心湖上激起圈圈涟漪。
她停下脚步,站在不远处的廊柱阴影里,静静地听着,没有上前打扰。
这些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挖掘那段被官方叙事一笔带过的、属于父辈的真实阵痛。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一间数据中心里,许文澜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行行代码,屏幕上,庞大的数据流如瀑布般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