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树荫底下说点真话

几乎在同一时间,基金会总部的档案室里,林晚正轻柔地将一份全新的口述史样本装入防酸档案袋。

这份投稿来自一个网名叫“追风少年”的初三学生,记录的是他父亲二十年的外卖骑手生涯。

让林晚震惊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孩子呈现故事的方式——他不仅记录了父亲的口述,还附上了父亲近几年的关键订单截图、每个异常天气下的站点打卡记录,甚至还有几份当年媒体语焉不详的关于“平台算法压榨”的报道剪报。

口述文本、电子数据、第三方报道,三重印证。

这套方法论,是基金会耗时数年才摸索出来的核心工作准则。

而现在,一个素未谋面的初中生,竟无师自通地完美复刻了。

林晚郑重地在档案袋上贴上标签:“M00005”,然后在备注栏里,用红笔写下一行字:“不是我们在教孩子,而是他们已经学会了我们的语言,并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小主,

基金会另一间办公室里,陆承安刚刚挂断一个来自教育部的电话。

对方是政策法规司的一位老熟人,电话里,语气带着几分试探与好奇。

“承安兄,你们搞的那个‘记忆叙事能力’很有意思啊。我们内部正在讨论,有没有可能,把它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里?”

陆承安的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沉吟片刻后,他没有直接答应,而是给出了一个更稳妥的建议:“官方下场容易把事情做僵。不如这样,我们先小范围试点,不叫测评,就叫‘家庭时光作业’。让孩子们利用周末,去访谈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完成一份包含至少两项外部材料佐证的微型口述史报告。看看效果,再谈其他。”

挂电话前,他看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这事,孩子和家长自愿参与,我们基金会提供学术支持,你们,就先当不知道。”

夕阳熔金,将银杏树的影子拉得悠长。

树下的争论不知何时已经结束,学生们三三两两地散去。

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女生却踌躇着留了下来,她攥着手里的一封信,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几次想上前,又都退了回去。

最后,她像是鼓足了毕生勇气,快步走到苏霓面前,将信递了过去,脸颊涨得通红:“苏……苏霓老师,您好!我认得您,您主持过的《昨日回响》,是我爷爷生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