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办公室的另一个角落,被称为“数字幽灵”的许文澜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
那片被拦截下来的攻击流量,在她手中不再是一堆杂乱的数据,而是一幅逐渐清晰的“信息收割网络拓扑图”。
无数条数据流向汇聚成一个狰狞的数字蜘蛛网,中心节点赫然指向一家位于华中省份的地方舆情公司。
“找到你了。”许文澜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她没有选择直接曝光这家公司,那太粗暴,也容易被反咬一口。
她将复杂的技术分析报告一分为三,隐去所有指向性信息,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络安全专家”的口吻,飞快地写出了三篇科普文章。
《谁在监听普通人的回忆?》
《口述史平台为何成数据靶场?》
《你的讲述,可能已被打包出售》
三篇文章,三个不同的角度,却共同指向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她没有犹豫,将稿件分别投给了三家用户群体完全不同、但公信力极高的主流科技媒体。
她要做的,不是一场复仇,而是一场全民范围的“安全教育”。
另一边,运营负责人赵小芸已经召集了整个推广团队。
她深知,要冲淡社交网络上的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海量的正面内容进行覆盖。
“所有人注意,立刻发起‘晒一张老照片,讲一分钟家事’线上活动!”赵小芸的声音充满力量,“规则很简单,上传一张非敏感的家庭老照片,配上一段不超过一分钟的语音讲述。关键在于算法!”
小主,
她指向屏幕上的后台推荐模型:“调整所有推荐权重,把流量优先倾斜给带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故乡’这些关键词的温情内容。我要让所有用户,在打开任何社交软件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些!”
一夜之间,风向悄然逆转。
“我妈藏了三十年的结婚证,今天才翻出来给我看,原来她年轻时这么美。”
“翻到我爸退伍时的火车票,从北疆到江南,他说那是他一生中最漫长也最激动的一段旅程。”
“这是我爷爷的劳模奖章,他说那时候能换半扇猪肉,但他没舍得,一直挂在墙上。”
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帖子,配上略带杂音却无比真诚的语音,如同一股股暖流,迅速冲上了各大同城热搜榜。
原本紧张对峙的舆论场,被这种朴素的情感力量瞬间冲淡,变得柔软而温情。
就在团队各显神通之时,基金会负责人林晚的私人邮箱被塞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