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封来自全国各地基层档案馆、文化馆的邮件纷至沓来。
信中内容大同小异:当地宣传部门突然高度重视“民间记忆采集”,要求他们立刻上报类似学生访谈的项目,并旁敲侧击地询问,能否借用“记忆方舟”的方法论和访谈模板。
林晚瞬间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她没有直接答应,而是起草了一份统一回复:“基础框架与方法论可以共享,但为确保口述史采集过程符合伦理规范,保护受访者权益,贵单位需签署一份《口述史采集方法论使用协议》。”
这份协议,不仅规范了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它将“记忆方舟”的伦理标准,变成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
短短两天之内,林晚的邮箱里便回收了63份盖着红章的有效协议。
一张无形的、以“记忆方舟”为核心的行业标准网络,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悄然铺开。
风暴的中心,苏霓接到了一通意料之外的电话,邀请她参加一场小范围的闭门政策研讨会。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严肃。
在流程的最后,主持人看似不经意地抛出了一个问题:“苏总,‘记忆方舟’项目非常有价值,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有没有考虑过,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国民记忆,将平台整体移交,由国资来运营?”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苏霓身上。这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苏霓却笑了,笑容坦然而从容:“一棵树,如果连根拔起,哪怕立刻种进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里,它也可能会枯死。因为它的根系已经适应了原来的水土,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习惯了原来的风。”
她顿了顿,环视众人,声音变得柔和却坚定:“但我们很乐意把这棵树的种子,无偿地分享出去,让它在更多、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散会后,夜色已深,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
陆承安开着车,神色凝重地对副驾的苏霓说:“刚才你在会上的发言,被录音了。我猜,最晚明天,你那段‘树与种子’的比喻,就会传遍所有相关人士的耳朵。”
苏霓没有回答。
她静静地望着窗外,雨水冲刷着路灯的光晕,街边几株银杏树的枝头,已经冒出了点点鲜嫩的新叶,在雨中轻轻摇曳,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她低声自语,像是在回答陆承安,又像是在告诉自己:“那就让他们听听,风是怎么穿过叶子的。”
回到灯火通明的办公室,空气中残余的紧张感已被一种全新的、蓬勃的生机所取代。
苏霓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热搜话题、邮箱里不断增加的协议回执、科技媒体上引发热议的深度文章他们撒下的种子,比想象中更快地得到了回应。
现在,是时候让这些散落各处的嫩芽,汇聚成一片新的森林了。
她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按下了总机键,声音沉静而有力。
“通知所有核心成员,三十分钟后,到一号会议室。”
“新芽,该破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