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风过林梢,别吵醒树根

天光未亮,那篇帖子就已经化作一柄淬毒的利刃,狠狠刺穿了“新芽计划”刚刚披上的荣光。

一夜之间,网络论坛被彻底引爆。

数段未经任何剪辑的原始录音,如同血淋淋的伤口被赤裸地撕开,公之于众。

录音里,有女孩在深夜颤抖着叙述父亲酒后的暴行,那挥起的拳头和破碎的碗碟声,仿佛穿透了屏幕;有返城知青在暮年回忆起当年为了一个回城名额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声音里的悔恨与无奈,几乎凝成实质。

这些本该被封存在数据库最深处、作为心理干预依据的私密创伤,此刻却成了无数网民猎奇消遣的谈资。

舆论的火焰被瞬间点燃,质疑声浪排山倒海般涌向基金会——“以公益之名,行窥私之实!”、“打着关爱青少年的旗号,贩卖底层人民的痛苦!”、“新芽计划,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数据窃取阴谋!”

基金会总部,气氛凝重如铁。

苏霓的办公室里,烟灰缸早已堆满了烟蒂,但她的眼神没有丝毫慌乱,只有冰冷的锐利。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疾飞,一行行后台日志代码如瀑布般刷过屏幕。

很快,她得出了一个比系统被黑客攻破更令人心寒的结论。

“不是外部攻击,”她抬起头,声音嘶哑却异常清晰,“数据是通过一个试点学校的指导教师账号,使用合法权限正常导出的。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信任机制,这个被他们反复强调、引以为傲的基石,此刻却成了最致命的盲区。

几乎在苏霓话音落下的同时,陆承安那边的电话已经打了进来,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杀伐之气:“查到了。涉事教师王立军,三年前从某地方宣传部门离职。我查了他过往的社会关系网络,与此前在媒体上公开反对‘新芽计划’的几位保守派学者,存在间接的师生和同乡关联。”

他没有停顿,继续说道:“我已经联系了国家司法鉴定中心,对爆料帖的上传IP和设备指纹进行了技术溯源和证据固化,确保这条线索钉死。同时,我代表基金会,刚刚向网信办紧急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青少年口述历史数据伦理管理的紧急建议》。我们不能只被动灭火,必须主动出击,抢先定义规则!”

“什么建议?”苏霓问。

“核心是两点,”陆承安语速极快,“第一,‘最小必要原则’,明确规定除心理干预和学术研究外,任何人都无权接触原始数据;第二,‘知情分层授权’,将数据使用权细分为查阅、分析、引用等多个层级,每一次授权都需本人或监护人二次确认。我们把这次危机,变成推动行业立法、建立更高壁垒的机会!”

被动挨打,瞬间转为主动立规。

这一招釜底抽薪,让苏霓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动。

而另一边,技术部已经是一片不眠的战场。

许文澜双眼布满血丝,但眼神却亮得惊人。

她带着团队连夜奋战,一个全新的系统模块正在她手中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