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混乱、紧张、夹杂着期待与恐惧的调试声,像极了十年前,她第一次走进直播间,主持那档后来被封禁的深度调查节目前的样子。
她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当时是如何反复深呼吸,试图平复那颗快要跳出胸膛的心。
她忽然笑了。
原来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小心翼翼地把手中的火炬递出去,再三叮嘱对方不要熄灭。
而是看着他们,在黑暗中划亮属于自己的第一根火柴,哪怕那火光微弱,却足以点燃他们自己的整个世界。
与此同时,基金会另一间更为隐秘的办公室里,陆承安的表情却严肃得多。
他面前的屏幕上,正以惊人的速度滚动着数据模型。
模型的核心,是“集体情绪宣泄风险评估”。
国企改制、征地补偿、教育资源不公……每一个可能被触及的敏感词,都在屏幕上闪烁着红色的警告。
他太清楚了,一旦潘多拉的魔盒被这群无畏的孩子打开,那些积压在城市记忆深处的伤痕与怒火,很可能以井喷的方式爆发,彻底冲垮理性的堤坝。
他没有向苏霓请示,而是拿起另一部加密电话,拨通了省司法厅一位老同学的号码。
“老张,帮个忙。你们那个‘模拟法庭进校园’的普法项目,今晚能不能紧急安排一场?就去市三中。对,找两个最机灵的实习律师,让他们以学长学姐的身份混进去,别暴露。任务只有一个,提供即时法律支持,确保孩子们在法律框架内表达。”
挂掉电话,他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一个名为《未成年人公共表达免责边界指引》的备用文档被迅速建立。
他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构建一道无形的护栏。
万一失控,这道护栏可以被瞬间激活,以法律援助而非强权干预的方式,为这场青春的风暴托底。
技术部门的许文澜,则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扮演着防火墙的角色。
她在基金会的超级计算机上,连夜搭建起一套名为“舆情缓冲墙”的系统。
小主,
系统直接对接直播平台的后台,设置了三级响应机制。
第一级:当评论区高频出现“举报”、“删帖”、“封杀”等关键词组合时,系统将自动用虚拟ID推送一段视频。
视频是她紧急从“记忆委员”数据库中调取剪辑的,上百张年轻的面孔,说着同一句话:“我也曾害怕说出来,但沉默不会让世界变好。”用同龄人的声音去稀释对抗,用共情去化解戾气。
第二级:所有通过“未来信箱”投递的原始音频文件,一旦进入直播流程,其源文件将被系统本地加密,并封存72小时。
这意味着,即使直播平台被攻破,也没有任何原始证据能在第一时间外泄,为后续的博弈留足了缓冲时间。
而在舆论的另一个维度,赵小芸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她放弃了任何形式的直接干预,只是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看似不相关的动态。
“有些话,不该由父母听见,但必须被世界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