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轻柔却掷地有声的问话,像一根无形的引线,瞬间点燃了苏霓心中某个沉寂已久的角落。
她刚刚结束一场关于“真实”的辩论,唇枪舌剑,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而此刻,一个孩子用最朴素的方式,将“真实”本身捧到了她的面前。
没有丝毫犹豫,苏霓点了点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愿意,非常愿意。”
这声应允,仿佛一道指令,迅速启动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社会机器。
发出邀请的,正是那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而他身旁站着的,是陆承安。
“苏老师,感谢您的支持。”陆承安的眼神里没有了法庭上的锋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带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恳切,“我们称之为‘家庭故事节’,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校园活动。从法律角度看,它是一次大规模的、关于口述历史证据采集的社会实验。”
苏霓瞬间明白了。
陆承安,这个永远走在所有人前面的男人,他想做的,远不止是帮孩子们记录故事。
他是在为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构建一座无形的法律丰碑。
那些租房合同、劳动协议之外,属于一个家族、一个群体的,代代相传的“口头契约”和“集体记忆”,同样需要被尊重,甚至在未来,可能成为法庭上拥有重量的佐证。
“所以,这次活动所有的录音,都会在技术层面达到证据保全的标准?”苏霓反问。
陆承安赞许地看了她一眼:“没错。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地请了林晚和她的团队,为这次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我们要在最简陋的操场上,搭建一个最专业的露天录音棚。”
此刻,远在城市另一端的数据中心里,林晚正对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眉头紧锁。
屏幕上,是那所小学的卫星俯瞰图和活动流程方案。
“室外,无备用供电,依赖天气,参与者全是未成年人……陆律师的理想主义,简直是在挑战我的专业底线。”她对助手抱怨着,手指却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条条指令清晰地发出。
“M00015号项目补充协议:所有设备必须配备至少三小时续航的独立备用电源。音频采集标准设定为24位/96千赫兹,双备份录制。现场必须准备至少两套应急防水措施。把天气预报精确到分钟级,设置为高危预警。”
她的助手小声嘀咕:“林姐,不过是一个学校活动,用得着启动M0e档案库的紧急预案吗?”
林晚头也不抬,冷冷道:“任何一段可能无法复刻的声音,都值得最高级别的预案。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