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盘磁带,苏霓从未给任何人听过。
它粗糙、琐碎,充满了口音和停顿,却藏着一个普通人最真实的生命印记。
天亮时,苏霓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将“第一声”磁带里的音频,转录成了数字格式。
而后,她打开电脑,双手在键盘上飞舞,写下了一封公开信,标题只有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重量》。
信中,她宣布启动一项名为“终言守护计划”的公益项目:为全国首批一百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中心,免费配备基础录音套装,并提供线上培训,指导医护人员在完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协助他们留存生命中最后想说的话。
信的结尾,她用加粗的字体写道:“这些话语,不必宏大,不必完整,不必字字珠玑。我们只有一个要求——真实。”
公开信一经发布,瞬间在网络上引爆。
许文澜、陆承安、林晚,她的核心团队,第一时间响应。
接到任务的许文澜,这位技术天才没有选择市面上任何一款成品。
她敏锐地意识到,一个红灯闪烁、充满仪式感的录音设备,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她直接联系了一家大型医疗设备厂,以极低的价格回收了一批因技术迭代而被废弃的助听器。
经过她巧夺天工的改造,这些助听器被植入了微型录音模块、云端加密上传功能,以及一个最关键的设计——“静默模式”。
录音时,它不亮灯、不发出任何提示音,就像一枚普通的耳塞,悄无声息地守护着最后的倾诉。
在一家安宁病房进行首轮测试时,一位患有喉癌晚期的退休教师,用尽最后的力气,对着这枚“助听器”录完了他想对学生们说的最后一堂课。
当录音结束的提示通过微弱的震动传来时,老人浑浊的眼中流露出一丝释然,他用气声对许文澜说:“谢谢……我终于……能把没讲完的课……交出去了。”
与此同时,陆承安,这位严谨的法律顾问,正埋首于《临终话语采集伦理指引》的制定中。
他深知,善意如果没有规则的约束,很可能会演变成另一种伤害。
他斩钉截铁地提出了三条铁律:不得诱导、不得替代、不得垄断解释权。
更具创举的是,他设计了一套“双盲封存机制”。
所有录音文件在上传后,会立刻进行高强度加密,并生成两把独立的密钥,分别由直系家属和机构保管。
小主,
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解密,必须在家属与机构双方同意,并有具备公证资格的第三方见证人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开启这份“声音遗嘱”。
陆承安在条款说明中写道:“越是私密的话语,越需要制度性的尊重。我们守护的不是秘密,而是尊严。”
林晚则带着首批设备,奔波在各个试点医院。
她成了那个聆听最多临终故事的人。
一天深夜,她接到一个紧急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