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那不是梦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上,“回声回路”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文澜收到了大量反馈,许多老年用户抱怨APP操作过于复杂,他们常常因为手指不灵活或眼神不好,误删掉好不容易录下的珍贵回忆。

技术团队建议简化流程,但许文澜却否决了。

“删除功能必须保留,但我们可以为记忆加上一道‘物理锁’。”她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记忆信箱”实体化方案。

他们将联合邮政系统,在几个试点城市推出“声音明信片”服务。

用户可以将APP里的任何一段录音,转化为一个独特的二维码贴纸,把它贴在传统的纸质信件或明信片上,寄给思念的人。

收信人只需用手机一扫,就能听到那段被封存的声音。

为了测试这个方案的可行性,许文澜亲自操刀,她特意选取了黄慧兰那六十七条录音中的一句:“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那时候的粉笔灰落在手背上,白茫茫一片,像雪。”她将这段录音生成二维码,贴在一张印有老式黑板报的明信片上,通过地址库,寄给了黄慧兰当年教过的一名学生。

三天后,许文澜的团队收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反馈视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视频里,一个年近五十的中年男人,在公司楼下收到信件,他疑惑地扫开二维码,当那句带着熟悉乡音的话语从手机里响起时,这个在商场上雷厉风行的男人瞬间愣住,随即蹲在路边,像个孩子一样失声痛哭。

当晚,他就在“回声回路”上传了一段长达十分钟的答录音频,哽咽着回忆自己当年是多么调皮,黄老师又是如何一遍遍教他写好自己的名字。

声音的力量,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跨越时空,展现出它无可比拟的共情穿透力。

而这份力量,很快就在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得到了验证。

陆承安接手了一起棘手的家庭纠纷案。

一位老人在去世后,其子女为争夺遗产闹得不可开交,焦点在于老人晚年是否曾明确表达过将主要财产留给照顾他多年的小儿子的意愿。

小儿子一方拿出了一张“声音明信片”,上面是老人断断续续的一段话,大意是感谢小儿子的付出。

但其他子女立刻提出质疑,认为这段录音来源不明,无法辨认真伪,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法庭上,陆承安并没有直接主张采信这段音频证据。

他冷静地向法官提请启动一个辅助程序——“情境还原”。

他邀请了三位与逝者同龄、且同样是退休教师的老人作为“情境证人”来到法庭。

法警在肃静的法庭上播放了那段录音。

陆承安没有问他们“这是不是某某某的声音”,而是问道:“三位老师,请你们描述一下,这种说话的语气、用词和情感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你们那个年代、那种身份的人的语言习惯?”

三位老人闭着眼睛,仔细聆听。

片刻后,其中一位率先睁开眼,语气笃定:“这停顿,这口气,就是我们那时候给学生批作业,念评语时的样子。想表扬,又怕他骄傲,想说重话,又怕伤了孩子的心,话到嘴边,总要先叹口气。”

另外两位也连连点头。

法官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他最终裁定,该录音虽不能作为直接的遗嘱证据,但其反映的情感状态具有高度真实性,可作为判定老人生前意愿的重要辅助证据。

这场小小的胜利,让陆承安第一次意识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远不止是收集故事那么简单。

所有支线的信息,最终都如百川归海,汇集到了苏霓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