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核心观点,从“拯救的责任”一百八十度转弯,变成了“倾听,比拯救更重要”。
陆承安在那份陈词的末尾,用红笔写下了一行批注:“这句话,值得被印在未来的判决书上。”
深秋,林晚带着团队赶赴西南山区,验收“夜读声库”方言接力项目的初期成果。
然而,她等来的却是一个坏消息:原定接棒录制普通话版本的城市志愿者团队,在听了几段当地老人念诵的方言课文后,集体退出了。
理由简单又现实:“完全听不懂,怕念错丢脸,影响项目质量。”
团队成员义愤填膺,提议紧急招募更专业的配音演员。
林晚却摇了摇头。
她没有责备那些临阵退缩的志愿者,也没有另寻“高人”。
她召集了村里十几位留守老人和他们带的孙辈,在村口的黄桷树下,架起了录音设备。
她让老人们用最熟悉、最慢的语速,逐字逐句地用方言念诵一篇课文;然后,让孩子们站在爷爷奶奶身边,用他们刚刚在学校学会的、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一句一句地复述。
这段粗糙、不标准、甚至有些滑稽的“教学音频”,被林晚亲自上传到了系统后台,并破例添加了一个官方推荐标签,标签内容是她写下的一句话:“不是谁都能完美地接续火炬,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点亮第一根火柴的人。”
奇迹发生了。
三天之内,超过两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听众,在听完这段“教学音频”后,报名成为了项目的非专业朗读者。
系统后台根据他们上传的试音,自动生成了一个全新的认证标签,那标签骄傲地宣告着:
“你说的,就是标准。”
冬至夜,窗外飘着细雪。
苏霓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那支早已被她遗忘在抽屉角落的、小满留下的空壳录音笔。
她习惯性地拿在手中摩挲,冰冷的金属外壳仿佛还带着女孩的体温。
忽然,她感觉笔身内部传来一丝极轻微的、不正常的异响。
她心中一动,找来工具,小心翼翼地拆开了外壳。
眼前的一幕让她呼吸一滞——原本空空如也的内部,竟被不知何时悄悄换上了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微型存储模块。
她将模块接入电脑。里面只有一个音频文件。
点开播放,一个熟悉又略带羞涩的声音响起,是小满在模仿她的语气,主持着一档想象中的节目:“大家好,这里是‘我想被听见’特别频道,今天,我的同学们也有话想说……”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争先恐后,却又无比认真:
“我想被听见,我想告诉妈妈,我讨厌弹钢琴。”
“我想被听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