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没人拿话筒那天才算成了

她没有像普通网友那样被少年们的热血所感染,她的目光,死死锁定在其中一个男孩的脸上。

那男孩手里拿的不是纸条,而是一本翻开的语文课本,他对着麦克风大声朗读着自己刚写的作文:“老师说,我们写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意义。可是我觉得,能有机会把它说出来,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一句话,仿佛一把钥匙,精准地插进了苏霓尘封多年的记忆锁孔。

她没有转发,也没有点评,只是缓缓起身,走到书房最深处的保险柜前。

她取出了一盘早已停产的Betacam录像带,那是她第一次以主持人身份站上电视台演播室的珍贵记录,是她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她荣耀的徽章。

她凝视着录像带,仿佛在看另一个时空的自己。

良久,她拔下钢笔的笔帽,在录像带末尾那段仅有的几分钟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写下一行字:“这一分钟不属于我,属于所有没说完的人。”

第二天,她亲自将这盒被无数人视为“主持界圣物”的磁带,捐赠给了本地传媒学院的影像资料馆。

在交接单的备注栏里,经手人犹豫着问她该写些什么,是“传奇的见证”还是“荣耀的开端”?

苏霓只是淡淡一笑,拿起笔,只填了一句:“请让它坏在学生手里。”

与此同时,远在数据中心顶层的许文澜,也敏锐地捕捉到了风暴的另一个侧面。

后台数据显示,“代偿录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演变成一种新的网络行为艺术。

无数用户开始在上传自己的录音时,刻意模仿那个故障话筒的声音质感——他们主动加入电流的杂音、断断续续的卡顿,甚至模拟低频的嗡鸣。

小主,

他们在标题里标注:“这样更像真的在江边说话。”

一名技术主管冲进许文澜的办公室,面色凝重:“许总,这是对我们专业性的侮辱!用户在主动追求一种‘破损’的体验,我们必须立刻发布公告,纠正这种行为,并且紧急修复E00119号话筒!”

许文澜却只是转动着手中的数据模型,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她非但没有下令纠正,反而十指如飞,在键盘上敲下一行行新的代码。

半小时后,“声音接力角”APP迎来了一次紧急更新。

在上传音频的界面,多了一个全新的选项——“破损音效”模式。

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叠加电流声、风噪声、信号断续等效果。

而这个模式,被许文澜命名为“真实滤镜”。

面对技术人员不可思议的目光,她平静地回复道:“当人们宁愿去听一个坏掉的声音时,那恰恰说明,他们终于不再害怕自己说错了。”

这场由一个失灵话筒引发的连锁反应,甚至蔓延到了法律的殿堂。

司法部《非语言证据采信指南》的修订研讨会上,陆承安作为特邀顾问,正面临着一群资深法学专家的诘问。

争议的焦点在于,那些模糊不清的“哼唱、无意识的拍打、甚至急促的呼吸”,能否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

“这太荒谬了!法律要求的是精准和清晰!”一位老教授言辞激烈。

陆承安没有辩驳,只是打开了投影,播放了一段音频。

音频里,只有一种单调的、富有节奏的敲击声,一下,又一下。

“这是我们数据库里的一段‘无效录音’。”陆承安的声音沉静而有力,“记录者是一位失语症老人,他每天下午三点,都会坐在轮椅上,用手指敲击扶手。我们分析了长达一年的数据,发现这个节奏,与他孙女放学回家时跑上楼梯的脚步声,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