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很像你以前的风格”,像一块投入心湖的巨石,激起的波澜久久未能平息。我垂着眼,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围裙粗糙的边缘,试图消化这句话背后复杂的含义,以及它所带来的、那种混合着酸楚与悸动的奇异感受。
书房里的寂静持续着,却不再是令人窒息的凝固,而是充满了一种蓄势待发的、思维的张力。
陆砚深没有再沉浸于感慨。他几乎是立刻就从那片刻的恍惚中抽离出来,重新变回了那个冷静、高效、掌控全局的商业决策者。他深邃的目光扫过我,那里面残留的欣赏迅速被一种纯粹的、评估可行性的锐利所取代。
他没有询问我更多关于“以前”的细节,也没有对我为何如此了解赵启明的手段流露出任何好奇。他的关注点,精准地落在了计划本身。
“这个思路,有操作性。”他开口,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但细节决定成败。漏洞如何设计才能既隐蔽又致命?泄密渠道如何搭建才能自然且可信?赵启明生性多疑,如何确保他一定会咬钩?”
他一连抛出几个关键问题,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显示了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纷乱的个人情绪中挣脱出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战略推演上。我知道,这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也是我唯一能证明自己价值的战场。
“漏洞可以设计在核心算法的推导过程中,”我迎上他的目光,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冷静而专业,“利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边界条件假设错误,导致最终结果出现系统性偏差。这种错误,在前期小规模验证中很难发现,但一旦投入大规模应用,就会引发灾难性后果。至于泄密渠道……”
就在我准备进一步阐述时,陆砚深已经拿起了内线电话,按下了一个快捷键。
“陈铭,李博士,立刻到我书房来。”他的指令简洁有力,不带丝毫拖泥带水。
不过几分钟,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特助陈铭和研发副总裁李博士快步走了进来,两人脸上都带着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显然一直在处理此次危机的后续。
当他们看到垂手站在书桌旁的我时,眼中都飞快地掠过一丝诧异,但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迅速收敛了情绪,恭敬地站定。
陆砚深没有浪费时间寒暄,他言简意赅地将我提出的“设局”思路的核心要点复述了一遍,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讨论一份普通的项目报告。他没有提及我的名字,只用“有一个建议”模糊带过。
陈铭和李博士先是震惊,随即陷入沉思。李博士更是眼神一亮,作为技术负责人,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个计划在技术层面的巧妙和狠辣。
“陆总,这个思路……很大胆!”李博士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兴奋,“如果操作得当,确实可以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但技术陷阱的设计需要极其精细,必须由绝对可靠的顶尖专家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