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朱棣心中郁闷,经徐氏劝解后才想起今日正事,只得暂时放下此事,带着众人往书院走去。

朱玉颖在何秋耳边低语:“欧雪岚怎么也来了?”目光紧盯着他。

何秋不以为意道:“是我请她来的。希望她学好安全演练,回去教导高炉作坊的工匠,免得出了事故又要找我。”

朱玉颖意味深长地说:“看来你很看重欧小姐啊。”

“那是自然,眼下除了我,只有她能负责高炉工坊的事务,怎能不重视?”

见朱玉颖面露不快,何秋这才恍然大悟,连忙发誓自己与欧雪岚仅是公务往来,绝无私情。

朱玉颖笑吟吟道:“我又没说不该请,你何必如此紧张?”

何秋松了口气,牵着朱玉颖快步跟上队伍,不再提及此事。朱玉颖心中暗喜,何秋如此在意她的感受,正说明自己在他心中的分量。

朱玉颖并非善妒之人,何秋能有这样的表示她便心满意足。尽管她也向往与何秋独占二人世界的生活,却也明白这并非易事,早已做好将来与其他姐妹共同相处的准备。不过在她心底,仍希望这一天来得越迟越好。

待朱棣与各书院人员到齐后,知行书院的安全演练正式展开。何秋领着朱棣等人登上书院最高的藏书楼,以便俯瞰整个演练过程。何秋示意何能将提前印制好的演练方案分发给众人,方便稍后讲解。

朱棣起初漫不经心地翻阅着方案,但随着阅读深入,神色逐渐凝重。这位曾驰骋沙场的王爷敏锐地发现,单是其中记载的创伤急救之法,若能应用于军中,不知能挽救多少将士性命。经验丰富的老兵与初上战场的新兵实力天差地别,这套包扎止血规程足以让大明多出无数精锐老兵。更不必说那些获救的将士必将对朝廷更怀感激,誓死效忠。如此看来,这份方案对提升大明军力意义非凡。

不过其中某些内容确实有违礼法传统,令朱棣心生犹豫。未等他发问,燕王妃徐氏已按捺不住。当她看到"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时,这位恪守传统的女性实在难以接受。"若皆是女子倒也罢了,但若男女之间如此施救,救活之后女子名节何存?莫非只能以身相许?"

徐氏蹙眉道:"小何先生这番方案,其他内容妾身不甚明了,以先生才智想必无错。只是这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之法,若施救者为男子,受救女子今后该如何自处?"

何秋正色回应:"敢问王妃,礼教难道比性命更重要?医者眼中本就不该有男女之分,唯有病患而已。若真到危急关头,哪还顾得上对方是男是女?"

徐氏仍蹙着眉:"先生的意思妾身明白,只是实在难以接受。"

朱棣倒是看得开明,劝解道:"无论如何,掌握这些技法终能保全性命。人活着,才能谈及礼教。"

何秋点头补充:"这些方法主要是为百姓准备。达官贵人遇险时尚可延请名医,寻常百姓却无此条件。若真到危急时刻,他们定会选择保命,而非为礼教舍弃性命。"

徐氏忍不住反驳:"可书院里都是读书人,总该顾及体统吧?"

何秋稍作思忖,将前几日书院学生救人一事娓娓道来,而后说道:"王妃请看,自那件事后,学子们研习这些知识的热情反而愈发高涨,可见他们并未过分在意这些陈规。"

“这些人原本多是寻常人家的孩子,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些知识,觉得有用,便会告诉家人,家人再传给亲友。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总有一天,这些救人的方 ** 传遍天下,到那时,恐怕也不会有人再死守那些礼教规矩了。”

徐氏觉得何秋这想法太过理想化,若真按他所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

她本是武将之女,对礼教本不十分在意,只是认为何秋有时过于放诞,自己可以不守礼法,却不该教学生也如此,长此以往,必会引来非议。

但她看见女儿满眼倾慕地望着何秋,何秋又一脸自信,便也把话咽了回去。

她想,年轻人总是不知天高地厚,等何秋碰了壁,或许才会回头。不过到那时,自己丈夫会不会让他碰壁,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