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晨光穿透云层,洒在石桌上的三枚“医疗推广适配令”上——平原令的公路纹、湖区令的船纹、丘陵令的山纹,正同时泛着淡青色光晕,与一旁的“九州食安仙纹”遥相呼应。叶尘展开一份全国县域地图,指尖划过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平原、湖区、丘陵三县的‘一地一策’模板已跑通,上周国家卫健委派人来调研,决定以这三县为基础,启动‘全国基层医疗普惠计划’。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青石模式的核心——‘人才下沉、资源流动、药品惠民’,和各地的适配经验结合,推向全国,最终凝聚‘杏林普惠仙纹’。”
柳若雪将“全国医疗协同令”放在地图中央,令牌上刻着纵横交错的网络纹路:“这枚令牌能联动各地的医疗数据,打通省际、县域的资源壁垒。我们分两组行动:一组对接国家卫健委,协助制定全国推广方案;另一组深入西部偏远地区,解决‘推广最难一公里’的问题,确保医疗普惠不落下任何一个角落。”
最终九人分成两组:
- 统筹组:叶尘、柳若雪、吴莲、郑蓉,前往京城对接国家卫健委,牵头搭建“全国医疗普惠推广中心”,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药品集采、资源协同标准;
- 攻坚组:柳若璃、沈清薇、苏瑶、苏晴、叶婉清,深入西部某省(医疗基础最薄弱、地形最复杂的区域),开展“东西部医疗对口帮扶”,验证模式在极端条件下的适配性。
出发前,石桌上的凡尘镜化作一道横跨东西的光带,一端连着京城的红砖绿瓦,一端连着西部的黄土高原,似在见证这场跨越山河的医疗惠民接力。
一、统筹组:顶层设计定框架,全国协同搭网络
叶尘四人抵达京城时,国家卫健委的会议室里早已坐满了各地的医疗专家和官员。墙上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青石县、平原县、湖区县、丘陵县的医疗整改成果——村卫生室里忙碌的村医、流动医疗车上排队的村民、水上医疗站的义诊场景,让在场的人频频点头。
“叶尘同志,你们在青石县的实践,为全国基层医疗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卫健委主任李建国握着叶尘的手,语气恳切,“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一地一策’的经验,变成‘全国可推广’的框架?比如西部的戈壁、东北的林区,这些地方的医疗问题,该怎么解决?”
叶尘打开提前准备好的《全国基层医疗普惠计划实施方案》,投影在大屏幕上:“我们的核心思路是‘核心不变、适配调整’——核心是‘人才、资源、药品’三大体系,适配则根据各地的地形、人口、医疗基础,调整具体措施。比如西部戈壁地区,可参考丘陵县的‘医疗中转站’模式,在绿洲建立中心站,用越野车配送药品;东北林区,则参考湖区县的‘流动医疗’思路,组建‘森林医疗小分队’,骑马或雪地摩托进山义诊。”
柳若雪补充道:“为了确保协同效率,我们建议搭建‘全国医疗协同平台’,整合三大核心功能:一是全国药品统一集采,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各省联合谈判,直接对接药企,将常用药价格再降15%-20%;二是全国医疗人才库,鼓励东部省份的专家对口支援西部,基层医生可通过平台申请进修;三是全国转诊绿色通道,患者跨省转诊时,病历、检查结果实时互通,避免重复就医。”
吴莲则重点介绍了药品集采的落地细节:“我们计划分三批将药品纳入全国集采,第一批是感冒药、退烧药等100种常用药,第二批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药,第三批是罕见病药和急救药。同时,建立‘全国药品应急储备库’,在每个省设立分库,确保偏远地区药品供应不中断。”
郑蓉拿出一份《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计划》:“我们联合全国30所医学院校,启动‘千县万村医计划’,每年定向培养1万名基层医生,毕业后回原籍服务;同时,推出‘专家下沉激励政策’,东部专家到西部服务满一年,职称晋升优先考虑,还能获得专项补贴。”
会议从清晨开到傍晚,方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获得一致通过。李建国主任站起身,声音洪亮:“就按这个方案推进!全国医疗普惠推广中心设在青石县,由叶尘同志你们牵头,各地卫健委配合,争取一年内完成全国县域的初步覆盖,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离开卫健委时,夜色已浓。叶尘看着京城的万家灯火,对三人说:“顶层设计定了,接下来就是落地执行。全国推广的难度比我们想象的大,但只要坚持‘为民实干’,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