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畔。
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数万名工人和士兵,在这里日夜赶工。一座座高大的厂房拔地而起,巨大的烟囱直插云霄,喷吐着象征着工业力量的滚滚浓烟。
这里,就是李信钦点的三大造船厂之一——上海造船厂。
船厂的最深处,是一座刚刚完工的、足以容纳万吨巨轮的干船坞。船坞的旁边,矗立着一台高达数十米的巨型蒸汽起重机。这台起重机,是牛顿亲自设计的,它的吊臂,可以轻易地吊起上百吨的重物。
今天,对上海造船厂,乃至整个大华的海军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大华的第一艘全铁甲战舰,将在这里,铺下第一根龙骨。
船政总局总办大臣沈明,格物院总院正王希,甚至连远在长安的牛顿,都通过电报,远程关注着这一盛事。
王希亲自站在船坞边,指挥着整个仪式。他的身边,站着一个同样兴奋的西洋人,正是大英皇家学会的代表,艾萨克·牛顿。
“牛顿先生,您确定,这个‘工’字型的结构,真的比我们传统的龙骨更坚固吗?”王希看着那根即将被吊起的、长达百米的巨大钢铁构件,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道。
这根龙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造船理念。它不是一整根实心的木料或铁料,而是由无数块巨大的铁板,用铆钉拼接成的一个巨大的“工”字型钢梁。
这是牛顿提出的设计。他运用自己发明的微积分和力学原理,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最终得出了这个最优化的结构。他声称,这种结构,在同等重量下,强度是实心结构的数倍。
牛顿扶了扶他的假发,用他那依旧生硬的汉语,自信地说道:“王大人,请相信科学。力,是沿着最优的路径传导的。‘工’字型结构,能将船体承受的压力,最均匀地分散开,无论是来自水下的浮力,还是来自上方的重力。这,就是力学之美。”
王希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他虽然搞不明白那些复杂的公式,但他选择相信牛顿,更相信李信的眼光。
“好!那就开始吧!”王希挥下了手中的令旗。
随着他的命令,那台巨大的蒸汽起重机,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锅炉里的蒸汽,推动着巨大的活塞,带动着齿轮和缆绳,开始缓缓地将那根如同巨龙脊骨般的钢铁龙骨,吊离地面。
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仰着头,看着这壮观的一幕。
那根重达上百吨的龙骨,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被精准地、稳稳地安放在了干船坞中央的垫木上。
“成功了!”
人群中,爆发出了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