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二十年十二月,当北美战场的“巨钳”正在缓缓合拢之时,南欧战局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倾倒,其势已不可逆转。帝国第四集团军在司令赵守诚的指挥下,于萨拉热窝大捷后,未作过多休整,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沿着多瑙河河谷,向着奥匈帝国那已然千疮百孔的心脏地带发起了最后的猛冲。
奥匈帝国,这个由哈布斯堡王朝维系了数百年的庞杂二元制帝国,在经历了世界大战初期的勉力支撑后,此刻已是风雨飘摇。前线兵败如山倒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国内蔓延,帝国赖以生存的凝聚力——对皇室的忠诚,在残酷的现实和帝国情报司人员精心策划的宣传攻势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
第四集团军的推进,与其说是军事征服,不如更像是一场武装游行。其先锋,蓝天蔚的第十军,以装甲部队为矛头,沿着多瑙河右岸的平坦地带高速突进。曾经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攻克的城镇,如今往往在帝国军兵锋抵达之前,城头便已升起了白旗。奥匈军队成建制地放下武器,军官们失去了控制部队的信心和能力,士兵们则茫然地望着这支来自东方的强大军队从面前隆隆开过,眼中更多的是解脱,而非敌意。
“司令,第十军前锋已抵达奥西耶克,守军一个师未作抵抗,开城投降。”在跟随主力行进的移动指挥车上,参谋长向赵守诚汇报着最新的战况,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顺畅。
赵守诚站在车旁,望着窗外秋色浓郁的多瑙河平原,缓缓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奥匈这艘破船,漏水的地方太多了。命令蓝天蔚,不要停留,继续向布达佩斯方向压迫。同时,马福祥第十一军向西北方向,扫清克罗地亚腹地残敌;卢静远第十二军保障侧翼,并分兵向波斯尼亚南部清剿,确保交通线安全。”
他的命令被迅速执行。第十军的钢铁洪流滚滚向前,所过之处,奥匈帝国的统治象征——黑黄双色旗被纷纷扯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陌生的旗帜或是干脆的白布。
然而,帝国的攻势远不止于正面的军事碾压。在锦衣卫都指挥使何三的亲自部署下,帝国情报司人员早已像水银泻地般,渗透入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各个民族区域。战争末期的混乱和绝望,为煽动民族分离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在布拉格,捷克民族委员会的领袖们在秘密集会上,收到了来自“东方朋友”的承诺和资金援助,长期被压抑的民族独立火焰开始熊熊燃烧。
在布达佩斯,匈牙利议会的议员们不再满足于维也纳的统治,他们秘密商议着脱离奥匈帝国,恢复匈牙利王国独立地位的可能。
在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当地议会在“克罗地亚卫队”的“保护”下,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并立刻向进抵城外的帝国军第十一军派出了欢迎使团。
在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知识分子和民族主义者组成的临时政府,迫不及待地宣布了斯洛文尼亚人的自治,并请求帝国军的“庇护”。
这些消息通过电波和快马,汇聚到赵守诚的司令部,也传到了更后方的君士坦丁堡,定王柏凌峰的总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