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市井线人初建

老周挠挠头:“这……图啥?”

“图个‘安心’。”赵小刀又摸出个油纸包,“每月初一,您去西市的‘福源居’,找掌柜的王二,说‘老规矩’。他会给您留坛好酒,再送您两斤酱牛肉。”他顿了顿,“您老伴儿不是总说膝盖疼?我托人弄了膏药,明儿让人给您送去。”

老周眼眶红了。他当更夫三十年,老伴儿跟着他吃了半辈子苦,药钱都得省着用。他灌了口酒,重重拍了拍赵小刀的肩:“成!小哥放心,我这双眼睛还没花。夜里头,但凡有不对劲的,我保准给您记下来!”

三日后,沈炼在值房里拆着赵小刀送来的字条。第一张来自周二,歪歪扭扭写着:“初五卯时,穿宝蓝缎子老爷坐雅座,跟人说话时总摸腰牌,像‘张’字。”

第二张是铁爪的:“初三夜里,城南破庙来了三个生面孔,穿粗布短打,说话带山东口音,留了五两银子给头儿。”

第三张最厚实,是老周的:“初四三更,西市米行后巷,挑红漆箱笼的是‘隆昌号’的伙计,箱笼里装的不是米,是成捆的银锭。”

沈炼将这些字条摊在桌上,李石头凑过来看:“大人,这些消息能顶用?”

“能。”沈炼指着周二的字条,“宝蓝缎子、摸腰牌——张彪的亲兵常穿这种料子,腰牌是总旗级的。”又指向老周的条子,“隆昌号?前日王犇的供词里提过,他们跟张彪的印子钱庄有勾连。”

他看向赵小刀:“线人网络初成,接下来要‘养’。每月初一按时送银子、送东西,让他们觉得‘靠得住’。更重要的是——”他敲了敲桌上的字条,“让他们知道,咱们要的不是‘废话’,是‘能救命的消息’。”

赵小刀挠挠头:“小的明白。前儿周二还说,茶馆里有个戴斗笠的外乡人,总在亥时来喝冷酒,还问‘南城千户所新来的总旗是谁’。我让他记着那人的长相,明儿去城隍庙后巷跟他说。”

沈炼笑了。他知道,这张由茶博士、乞儿头、更夫织就的市井情报网,才刚刚开始发挥作用。它不像衙门的捕快、卫所的暗桩那样有名有姓,却像城市的毛细血管,能把最鲜活、最隐秘的消息,源源不断地送到他手里。

窗外,更鼓敲过三更。赵小刀收拾好字条,正要告辞,沈炼突然叫住他:“小刀,明儿你去趟西市,给老周的老伴儿送膏药。记得,别说是我让的。”

赵小刀愣了愣,随即咧嘴笑了:“是,大人!”

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一片银霜。沈炼望着那片光,想起陈栓子案里老陈头的哭嚎,想起张彪在公堂上色厉内荏的模样,想起线人们第一次递消息时颤抖的手。

他知道,真正的“青锋”,从来不在卷宗里,不在公堂上,而在这些市井烟火里,在这些愿意为他“多看一眼、多记一笔”的普通人心里。

而这,才是斩断黑暗最锋利的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