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魏武帝曹操:雄才大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他赶紧率军赶到洛阳,把汉献帝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改许昌为许都,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这招太妙了——不管干什么,他都能打着皇帝的旗号,别人反对他,就是反对朝廷。比如他要打袁绍,就说袁绍“欲图不轨”;要征刘表,就说刘表“藐视天子”。反正他永远占着道德高地,这就是政治智慧。

有了天子这块金字招牌,曹操还搞了个“屯田制”。当时连年战乱,农民都跑光了,土地全荒了。曹操就把流民组织起来,分给他们土地和种子,让他们种地,收获后一半上交(用官牛的话交六成)。这招一下子解决了军粮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三国志》)。有兵有粮有政治优势,曹操的“公司”终于走上正轨。

曹操的崛起,让北方另一个巨头袁绍坐不住了。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豪门,地盘大、兵多、钱多,根本看不起曹操。公元200年,袁绍带了十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了曹操。当时曹操只有两万多人,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对峙。

这仗刚开始,曹操打得很被动。袁绍手下有个叫颜良的猛将,在白马城把曹操部将刘延围得死死的。曹操用关羽(当时暂时投奔曹操)当先锋,关羽二话不说,骑着赤兔马直冲颜良大营,“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三国志》),袁军一下子懵了,白马之围解除。

但整体实力差距太大,曹操很快又陷入困境。两军对峙了好几个月,曹操这边快断粮了,士兵也很疲惫,他甚至想撤兵回许都。荀彧写信劝他:“现在正是关键时刻,谁先退谁就输了,再坚持一下,肯定有机会。”

机会还真来了。袁绍有个谋士叫许攸,因为提建议不被采纳,又听说家人被袁绍手下抓了,一气之下投奔曹操。曹操正在洗脚,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拍着手笑:“子远来了,我大事成了!”(《三国志》:“子远肯来,吾事济矣!”)

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曹操说:“还能撑一年。”许攸说:“别扯了,说实话。”曹操说:“能撑半年。”许攸急了:“你小子不想赢啊?其实就剩一个月的粮了吧!”曹操赶紧求计,许攸说:“袁绍的粮草都在乌巢,守将淳于琼喝酒误事,你去烧了他的粮,袁绍必败。”

曹操连夜带五千精兵,伪装成袁军,摸到乌巢,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袁军得知粮草被烧,瞬间崩溃。袁绍手下张合、高览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带着几百人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仗打得有多经典?后来毛泽东写《论持久战》,还拿它当以弱胜强的例子。

官渡之战后,袁绍元气大伤,没过几年就病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互相内斗,曹操趁机北伐,“斩谭,熙、尚奔三郡乌丸”(《三国志》)。

乌丸是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帮袁家打曹操。公元207年,曹操决定远征乌丸,彻底解决后患。这一路不好走,天寒地冻,还缺水缺粮,曹操下令杀马充饥,凿地三十多丈才找到水。走到无终(今天津蓟县)时,因为大雨,道路泥泞,没法行军。多亏当地豪强田畴带路,走了条荒废两百年的小道,绕到乌丸背后。

乌丸王蹋顿没想到曹操来得这么快,仓促应战。曹操派张辽为先锋,一战击溃乌丸军队,斩杀蹋顿,俘虏二十多万人。袁熙、袁尚逃到辽东,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杀了,首级送给曹操。至此,曹操彻底统一北方。

回师途中,路过渤海,曹操登上碣石山,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诗里的豪情壮志,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统一北方后,曹操把目光投向了南方。当时南方有两大势力: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刚好病死,他儿子刘琮直接投降。这时候依附刘表的刘备慌了,赶紧向南逃,曹操派五千骑兵追了一天一夜,在长坂坡追上刘备,把他打得大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备没办法,派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孙权一开始很犹豫,手下大臣大多主张投降。鲁肃和周瑜力主抗曹,周瑜对孙权说:“曹操虽然人多,但有致命弱点:北方兵不习水战;荆州降兵心里不服;他们远道而来,水土不服,肯定会生病。给我三万精兵,保证能打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