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唐顺宗李诵:半生熬死爹,在位百天崩

六月,俱文珍带着一群宦官和老臣,跑到顺宗的病榻前,说是“百官请求陛下立太子”。顺宗躺在床上,看着这群人虎视眈眈的样子,心里明白:自己要是不答应,指不定会出什么事。他颤抖着抬起左手,在立太子的诏书上画了个圈。

几天后,李纯被立为太子。俱文珍还不满足,又开始逼着顺宗退位。七月,宫里传出消息:顺宗“自愿”退位,当太上皇,太子李纯登基。

《旧唐书·顺宗本纪》里写:“永贞元年八月庚子,诏曰:‘朕以寡德,纂承大统……今传位于皇太子,宜令所司择日册命。’”这道圣旨,说是顺宗“自愿”,可谁都知道,背后是宦官的逼迫。

退位那天,顺宗被人从病床上扶起来,换上太上皇的衣服,送到兴庆宫居住。他看着儿子李纯穿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嘴唇动了动,却什么都没说。也许他想起了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想起了刚登基时的雄心壮志,想起了王叔文那群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的大臣,可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李纯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二王八司马”全贬到偏远地方。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其他几个人也没好下场。永贞革新就像一场短暂的烟火,刚点亮夜空,就熄灭了。

顺宗当了太上皇之后,身体越来越差。他住在兴庆宫,身边只有几个老宫女伺候,想见儿子李纯一面都难。有时候他坐在窗边,看着远处的皇宫,能看一整天,嘴里还念叨着“王叔文”“改革”之类的话,可没人听得懂,也没人愿意听。

元和元年正月,顺宗在兴庆宫驾崩,享年四十六岁。从登基到驾崩,不过一年多时间,真正掌权的日子,更是只有短短一百多天。

《新唐书》里评价顺宗:“顺宗之为太子也,留心艺术,善隶书。德宗之世,天下多故,太子常忧惧,不能言。及即位,锐意改革,而疾已甚,在位七月而逊位。”这段话算是公允,可也藏着惋惜——要是顺宗身体好点,要是他能多掌权几年,唐朝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

顺宗死了,可关于他的议论没停过。有人说他是个可怜的皇帝,半生熬太子,登基就生病,最后被宦官逼着退位,一辈子都在憋屈中度过;也有人说他是个有魄力的皇帝,明知自己身体不行,还敢跟宦官、藩镇叫板,搞永贞革新,虽败犹荣。

其实顺宗这一生,就像他登基时那场雪——来得突然,去得也快,可雪化了之后,总有人记得,曾经有过那么一场雪,想把长安的脏东西都盖住。他搞的永贞革新,虽然只维持了一百多天,可废除宫市、五坊小儿,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了困;他想收回兵权,虽然没成功,可也让后来的皇帝知道,宦官专权是个大麻烦。

就像刘禹锡在《玄都观桃花》里写的:“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顺宗虽然走了,可他的革新精神,他的那份不甘,却一直留在了唐朝的历史里。后来宪宗虽然贬了“二王八司马”,可也吸取了顺宗的教训,打压藩镇,整顿朝政,开创了“元和中兴”,说不定在某个深夜,宪宗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那个躺在病榻上还想改革的皇帝。

顺宗的故事,说到底,是一个普通人在皇权旋涡里的挣扎。他不是什么千古一帝,没有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唐玄宗的风流倜傥,可他有一颗想让天下变好的心,哪怕自己只有一百多天的时间,哪怕自己连话都说不利索,他也想试试。

这就够了。

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开创盛世,可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只要敢为天下先,就算只当一百多天皇帝,也值得被记住。

参考《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