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外部威胁。南边的宋朝,赵匡胤刚建立政权没几年,正想着统一全国,对辽的燕云十六州虎视眈眈;北边的女真部落,虽然还没成气候,但也经常骚扰边境,抢点粮食和牲畜。
更要命的是,耶律贤自己的身体还不好。他小时候经历祥古山之变,受了惊吓,又得了风寒,落下了病根,常年头晕、咳嗽,稍微累一点就卧床不起。刚开始上朝的时候,他经常撑着桌子才能站稳,有时候说着话就开始咳嗽,得喝口药才能继续。
有大臣私下里议论:这皇帝身子骨这么弱,能撑多久啊?这话传到耶律贤耳朵里,他没生气,反而笑了笑。第二天上朝,他手里端着一碗药,当着群臣的面喝了下去,然后说:朕是身体不好,但朕的脑子没坏,大辽的事,朕一件也不会落下。(出自《辽史·景宗本纪》:帝幼遭祥古山之变,养于永兴宫,得风疾,多不视朝。然英睿明达,鉴悟弘远,赏罚信明,知人善任。)
耶律贤知道自己身体不行,所以特别会。他首先重用萧思温,让他当北院枢密使,负责军事;又提拔高勋、女里等人,让他们分管行政和监察,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但他也不糊涂,知道这些人里有私心重的,所以每次下命令前,都会找几个心腹大臣商量,还经常派亲信去地方上视察,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有一次,南京(今北京)留守韩匡嗣(韩德让的老爹)打了败仗,损兵折将,按律该杀头。韩匡嗣是耶律贤的老熟人,萧太后(当时还是皇后)也为他求情。耶律贤召集大臣开会,有人说:韩大人是老臣,就饶他一次吧。有人说:军法如山,不能轻饶!耶律贤想了想,说:杀了他,确实可惜;但不罚他,军法就成了摆设。这样吧,把他贬为秦王,让他去守边疆,戴罪立功。既给了韩匡嗣面子,又维护了军法,大臣们都觉得这皇帝虽然年轻,却很有分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耶律贤还有个本事,就是会听劝。他设立了登闻鼓,老百姓有冤屈可以击鼓告状,官员有好的建议也可以通过鼓院递上来。有个小官叫马得臣,胆子很大,直接上书说:陛下现在太依赖萧思温等人了,应该多提拔一些寒门出身的人才,这样才能平衡朝中势力。耶律贤看了奏折,不仅没生气,还把马得臣召进宫里,跟他聊了一上午,最后提拔他当了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
耶律贤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娶了萧燕燕(萧绰)。
萧燕燕是萧思温的女儿,从小就聪明伶俐,不像别的贵族小姐那样只知道绣花喝茶,反而喜欢看兵书、学治国。耶律贤没当皇帝的时候,就见过萧燕燕几次,觉得这姑娘不一般。登基后,他立马下旨,把萧燕燕封为皇后。
刚开始,大臣们还有点不服气——一个小姑娘,能当好皇后吗?可没过多久,他们就服了。萧燕燕不仅把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帮耶律贤处理朝政。耶律贤身体不好,有时候不能上朝,就把奏折拿到后宫,跟萧燕燕一起看。萧燕燕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有一次,宋朝派人来辽,想索要燕云十六州,态度很傲慢。耶律贤气得咳嗽不止,萧燕燕一边给她递药,一边说:陛下别生气,宋朝现在刚平定南方,还没能力跟咱们硬碰硬。咱们可以先跟他们谈判,拖时间,同时抓紧训练军队,等咱们准备好了,他们自然不敢再提。耶律贤觉得有道理,就按照萧燕燕的办法,派使者跟宋朝周旋,同时让萧思温加强边境防御,果然宋朝没敢轻举妄动。
后来,萧思温被人暗杀,耶律贤很伤心,好几天都没上朝。萧燕燕却比他还冷静,她对耶律贤说:父亲被害,我也难过,但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凶手肯定是朝中的人,咱们得赶紧查清楚,不然还会有人作乱。耶律贤听了,立马振作起来,派亲信去查案,最后查出是高勋和女里干的——这两个人觉得萧思温权力太大,想除掉他自己上位。耶律贤果断下令,杀了高勋和女里,既为萧思温报了仇,又清除了朝中的隐患。(出自《辽史·后妃传》:景宗崩,尊为皇太后,摄国政。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虽为景宗崩后记载,然其理政之才,早于景宗朝已显)
大臣们渐渐发现,这对皇帝夫妻,一个定方向,一个抓执行,配合得比谁都好。耶律贤虽然身体弱,但眼光准,能用人;萧燕燕虽然年轻,但有能力,敢做事。有一次,耶律贤跟萧燕燕在御花园散步,他指着远处的宫殿说:将来咱们的大辽,一定会比现在更强大。萧燕燕笑着说:有陛下在,一定能做到。耶律贤摇摇头:光靠我不行,得靠咱们俩,靠满朝文武,靠天下百姓。
在耶律贤和萧燕燕的共同努力下,辽的局势慢慢稳定下来。农业有了收成,老百姓不用再饿肚子;军队战斗力提高了,边境的骚扰少了;朝中的官员不敢再贪污腐败,办事效率也高了。有人给耶律贤上奏折,说:现在大辽国泰民安,都是陛下的功劳啊!耶律贤却把奏折拿给萧燕燕看:这里面,也有你的一半功劳。
耶律贤当皇帝的时候,宋朝已经换了皇帝,赵匡胤死了,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比赵匡胤还想统一全国,刚登基没几年,就开始打辽的主意。